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查看

民 族 工 匠 ——张家港市天达工具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宋达华传奇



201303051011266388.jpg



摘   要

  拜师学艺,宝剑磨砺,开办企业,成为张家港首富,惟改革创新者胜,青出于蓝,质量与品牌,扩展市场服务社会,匠心筑梦。天达祖父孙三代人“薪火相传”,从最初的3000元创业资金、六七个人起步的手工作坊,发展到今天的占地面积超过6万平方米、员工多达600人、年销售额超过1.6亿元的规模化五金公司,出口额占到销售总额的80%以上。


前  言

  张家港,原名沙洲,1986年9月撤销沙洲县,以境内天然良港张家港命名设立张家港市,是苏州市所管辖的县级市。张家港位于中国大陆东部,长江下游南岸,是沿海和长江两大经济开发带交汇处的新兴港口工业城市。张家港是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县级市之一,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百强县前列,在经济、文化、金融、商贸、会展、服务业和社会建设等领域成就显著。据老一辈人说,元末明初,大将军张士诚凭借这里港口地势险要,江面开阔等战略优势,积极厉兵秣马,企图自立为王,称霸一方,但后来,因势单力薄,战略决策失误,未能如愿。张士诚称港口为“张家”港,于是,便有了“张家港”一说。

  1949年,伴随着共和国成立的喜悦,一月以后,在北临长江的张家港大新古镇,宋华达出生在这里。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更完美的精神理念。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概括起来,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宋达华一生充满历史的烙印,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与年广久、步鑫生、褚时健等同为一代人,他们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潮流,见证了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轨迹。他们是中国民族企业的骄傲,更是中国民族经济的未来,如今有些已经退出历史舞台,正如达华所说,“他们有的已成为历史,但他们的精神还在,终将鼓舞着我们,前进的脚步不会停止。”


QQ图片20190611145353.png

拜师学艺 

  1966年宋达华初中毕业, “文化大革命”已经爆发,由于这场政治运动,宋达华的学业就此终止了。缀学后,宋达华决定去学一门手艺,于是在父亲的农具厂里学了几个月,练练手。一开始宋达华就对这些东西非常感兴趣,后来农具厂也遭到“文革”的冲击。迫不得已,他离开父亲的农具厂,踏上了远走家乡、拜师学艺的道路。

  在农具厂的时候,宋达华就闻听苏北泰兴有一位老师傅,名叫毛阿大,上海人,老家是张家港。他是制作各类剪刀的高手,工艺精湛,享誉苏北,号称“刀剪王”。宋达华长途跋涉,来到了泰兴城,多方打听才找到了“刀剪王”。一见面,宋达华便向老师傅吐露了这次来的目的,跟他学手艺。“刀剪王”见宋达华如此诚恳,又看着肌肉结实、年轻的小伙子,干劲十足,就把他留下了。日子虽然清苦,但宋达华乐此不疲。宋达华好学上进,吃苦耐劳,“刀剪王”这些都看在眼里,打内心喜欢这小子。宋达华白天就跟着师傅打铁,到了晚上就安装剪刀,有些不懂的他就问师傅,刀剪王都是手把手地向宋达华传授制作剪刀的独家窍门。

  “刀剪王”本来不愁吃穿,经营着自己的打铁铺,自从全国掀起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全国上下都在喊要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战火”从城市蔓延到农村,这位善良而技高的“刀剪王”一下就变成了“复辟资本主义”的“小生产者”。于是,造反派把“打倒”他的标语贴到了铁铺的墙上,老人没办法,造反派人多势众,他决定外出寻找出路,于是,老人和两个徒弟,把能带上的家伙都带上,跋山涉水,去苏北找熟人,寻活干,找饭吃。

   1968年9月初,一个月色朦胧的夜晚,师徒三人踏上了去往苏北焦荡公社朱港大队的路,宋达华不知道焦荡公社在什么地方,师傅只告诉他那里有活干,有饭吃。毕竟这是和师傅第一次出远门,心情还是有些许激动,宋达华一直走在三人前面,并挑着行李担子,担子里都是些“吃饭”的家伙。宋达华挑着行李担,与师傅、师兄一路摸黑前行,黎明时分,终于来到了朱港大队,一路打听才找到了朱铁匠家。眼前的茅草屋令师徒三人有点失望,房子确实简陋,几根毛竹,一块雨布撑着一个遮风挡雨的顶棚,顶棚下面,仅有一个大火炉、一个铁墩和一个滑头砂轮机,说是工厂,其实全部固定资产加起来不超过200块钱。刀剪王和朱铁匠一阵寒暄之后,便说明了来意。朱铁匠也是个重情义之人,看师徒三人来投奔自己,便爽快地答应了。

   为了给“刀剪王”师徒接风洗尘,朱铁匠还特意去打了一斤酒、两斤肉,中午,铁匠们痛痛快快地吃起来。朱铁匠酒后吐真言:“这年头,大家日子都不好过,天天批斗把咱手艺人的饭碗给砸了。这几天,我们多出去找点活回来,你们放心,有我们吃的就有你们吃的,大家一块干。”朱铁匠的一番话,让刀剪王师徒三人心里热乎乎的。从此,宋达华就跟着刀剪王做裁缝剪刀。铁匠们的日子虽然清苦,但大家情绪还是很高涨,毕竟还有活干。在裁缝剪刀的制作过程中,有一道工序,是在剪刀毛胚上钻孔,铁匠铺根本没有设备,必须有人推车到五公里外的一家工厂,请他们借用钻床完成这道工序。每次去钻孔,宋达华都自告奋勇去跑,不辞辛劳。宋达华当时二十出头,力气大,也肯出力气,推车送货、运货、打铁、安装剪刀,样样都行。

   转眼一个月过去了,有天晚上,刀剪王掏出20块钱,递给宋达华,说是朱铁匠给的工钱。第一次拿到工钱,宋达华心里乐开了花,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可是,宋达华感觉手里的钱沉重起来,师傅带着自己出来闯荡,在铁匠铺有吃有住,还跟师傅学手艺,这钱应该孝敬师傅。宋达华凝视着刀剪王,把钱塞给了刀剪王。师傅笑了,明白了宋达华的心意。但刀剪王还是心疼自己心爱的徒弟,于是,收了宋达华10块钱,算一个月的伙食费,那10块钱,让宋达华寄给母亲,宋达华也想念自己的母亲,宋达华就收下了那10块钱,寄给自己的母亲,尽一份孝心。在长期的接触当中,两人已经非常默契,他们之间不仅是师徒,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工作上,“刀剪王”一直用一颗慈父般的心去爱护宋达华,宋达华也知道知恩图报。每当回忆起这段往事,宋达华内心都充满了无限的感激。朱港有个小镇,镇上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书场,书场夹在菜市场、百货店之间,门前挂着“红星革命书场”的牌子,书场不大,但也能容纳五六十人,每当书场开讲,卖茶水、瓜子,玩皮影戏的都来凑热闹,场面热闹不已。宋达华喜欢听书,尤其喜欢听梁山一百零八将的故事。书场精彩的故事,丰富了宋达华的精神生活,对他的成长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天晚上,宋达华从书场回来,已是月上树梢头,师傅的小屋还亮着灯。宋达华进屋看见师傅和朱铁匠在商议着什么。师傅看宋达华回来了,就喊他过去,高兴地说他们制作的裁缝剪刀很受用户欢迎,朱铁匠同镇上五金店的领导说好了,镇五金店决定协助推销一批裁缝剪刀。朱铁匠和刀剪王各凑了一些钱,准备多买些铁料,以扩大生产,这样一来,他们的铁匠铺就由加工型变为生产经营型。从此后,宋达华就跟着师傅和朱铁匠,干劲十足,经常挑灯夜战,经过二十几天的奋战,他们终于把这批裁缝剪刀制作出来了。虽然非常辛苦,但每个人心里都挺高兴,因为这批剪刀卖出去就会有比较高的收入,所谓高付出,高回报,有付出就有回报。等这批剪刀全部装配完成,宋达华就跟着师傅、朱铁匠,推着小车,去往镇上五金店交货。中午时分,他们到达小镇,刚走到五金店门口时,不由都傻眼了。五金店门口,赫然贴着一条大标语:“揪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名字上被打上大叉的,就是他们要找的五金店负责人。朱铁匠连忙上去找人打听,原来,这位五金店负责人由于“企图复辟资本主义”而被造反派揪了出来,三天前就已经被隔离审查了。

   从此,朱铁匠几乎倾家荡产,因为产品推销不出去,就没有了再收入。随着时间向前推移,朱铁匠的日子每况愈下,铁匠铺前景也暗淡无望。快到年底了,家家户户都换上了新春联,宋达华和刀剪王悄悄地给朱铁匠凑了点钱,让他们一家留作过年,然后一起告别了朱港小镇。后来形势变化,宋达华和刀剪王分手后,回到了大新镇,在以后的人生岁月中,宋达华时刻不忘当年的这段“求学之路”,更不忘这段师徒情谊。



QQ图片20190611144949.png



宝 剑 磨 砺  技术顶尖


   70年代初,全国掀起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潮流,抓革命促生产。离家不远处有家晨阳农具厂,在新的革命形势下,农具厂也增设了不少车间,在父亲和朋友的推荐下,宋达华就来到晨阳农具厂当师傅。此时,宋达华已经学会了车工、钳工、砂轮、修理等技术,制作农用工具当然不在话下。这令宋达华兴奋不已,心想这下自己有用武之地了。在晨阳农具厂的第一年,宋达华的技术得到进一步提高,在农具厂干得非常游刃有余。在晨阳第二年的一个偶然机会,改变了宋达华的人生轨迹。一天,农具厂交给他一项任务,让他把一批加工螺丝送到苏北的泰兴去。宋达华与父亲告别后便踏上征程,直赴苏北,一路风尘仆仆,顺利完成了农具厂交给的任务。在离开泰兴城之前,宋达华突然想起来还有两个老乡在泰兴曲霞医疗厂工作,好久不见,正好趁此机会看望。宋达华便一路打听来到曲霞医疗厂,一问,两个老乡还都在。一见面,还是熟悉的面孔,显得格外亲。正所谓他乡遇故人。家长里短地聊了半天,一会就到了吃饭的时间,两个老乡把宋达华请到附近一家小饭馆里,炒几个菜,喝点小酒,热热闹闹地吃了一顿饭。饭桌上,两个老乡说道,医疗厂正面临着倒闭的危机,工厂的负责人投资了好几万元,生产了一批理发剪子,理发剪子生产要求很高,但工厂里大部分是新手,有一部分老工人,也从来没有弄过理发剪刀,因此,这批剪刀一直没有装配好。

   宋达华觉得情况非常严重,决定试一试,毕竟自己就干这一行。一吃完饭,宋达华就去了加工车间。进车间一看,理发剪刀的配件推积如山,工厂工人只能干瞪眼。宋达华思考了一下,决定干一把。他很快就投入进去,在两个老乡的配合下,挑灯夜战。虽然秋夜寒凉,厂房里三人却干劲十足,叮叮当当敲了整整两天两夜,共装配了100多把剪刀。那100多把理发剪刀,很快就有人拿到厂领导和技术部门鉴定,大家一试,怎么摆弄都好使,都赞扬宋达华不愧是江南刀剪王的高徒。厂领导们一致决定要留下宋达华这样的人才。

  曲霞厂的领导郑重其事当场宣布,聘请宋达华为曲霞医疗厂的特聘技术员。盛情难却,宋达华最终还是留了下来。后来,几万把理发剪刀全部顺利完成装配,销售一空,这使得曲霞医疗厂在生死关头起死回生,不但收回了全部成本,而且还盈利几万块钱。这使得宋达华在曲霞医疗厂的声望明显大振。



QQ图片20190611145004.png



创新探索


 1972年,宋达华和刘彩云结婚后,又回到老家晨阳农具厂上班。1975年,我国一项重点工程——上海金山石化总厂即将全面投产,而化纤切断刀的质量问题成为当时化纤刀具行业一个棘手的难题。化纤切断刀是一种精确度极高的刀,刃口非常锋利,可以说削铁如泥。当时,只有日本有一条生产化纤切断刀的流水线,他们生产的切断刀,使用过程中每16小时磨一次刀口,而在国内,也有一条生产化纤切断刀的流水线,他们生产的化纤切断刀才上机切削工作几分钟,刃口就变钝了,生产单位每使用几分钟,就必须卸下切断刀,重新换上刀片,如此操作,既影响工作效率,又折腾工人。如果进口质量更好的日本的化纤切断刀,价格太昂贵,成本太高。厂领导就把化纤切断刀的攻坚任务交给了宋达华。宋达华在化纤切断刀的制作中,不断尝试,他们试生产出的产品,跟国内同类刀具一样,比日本制造的化纤切断刀质量差得太远。正在宋达华一筹莫展之际,上海机械学院的梁教授来到晨阳农具厂调查研究。

 70年代,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中国在农业方面问题依然突出,为解决全国人民穿衣问题,国家向日本进口成套的化纤生产设备,这种设备质量好,但价格非常昂贵,当时国家轻工业部也十分关注化纤切断刀的研制工作,他们派人了解这种刀具的研制情况,之后作为一项研究课题交给了上海机械学院,并要求他们尽快研制出能够削16小时以上的化纤切断刀,以保证上海金山石化总厂化纤生产的需要,同时也为国内化纤工业解决难题,节约外汇,减少进口。上海机械学院的梁杰教授任课题组组长,亲自带队在国内调研,在打听到宋达华所在的晨阳农具厂也正在研制化纤切断刀,于是,梁教授带领7个工农兵大学生,赶到沙洲县晨阳农具厂作“开门办学”的实验。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梁教授和宋达华慢慢熟悉起来,经过反复尝试,他们一致认为锻打的份量一定和热加工温度结合好,这个温度一般在900—1000℃之间,必须控制得非常严格,这个是成败的关键。


  

QQ图片20190611145024.png


   在梁教授的精心指导下,宋达华加班加点,反复尝试,最终掌握了一门新技术,通过分析温度的颜色,以及在烘炉面前感觉到的锻打温度,同仪器测量温度取得一致。这一技术发挥稳定之后,通过这一关键的环节,宋达华终于能够锻打出切割时间长的化纤切断刀,并成功通过专家的鉴定,获得一致好评。锻打技术上的成功,顺利推进了化纤切断刀的研制和生产。关键技术的攻破,使宋达华在行业的名声大震。宋达华虽然只是初中毕业,他充分利用学到的课本知识,加之丰富的实践经验,已经完全掌握了高合金钢、高速钢的锻打技术和热处理技术。从此,晨阳农具厂名声大噪,国内刀具行业震动不小。晨阳农具厂生产的化纤切断刀源源不断地提供给上海金山石化总厂,与此同时,还畅销全国,这一技术一年就为晨阳农具厂赚了几十万元。自宋达华研究出高质量的化纤切断刀之后,他的名声就传播开来,在刀具制造行业,整个长江三角地区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随着市场需要,宋达华跳槽到妻子刘彩云娘家红光刀具厂任生产车间主任,他的锻造技术大家有目共睹,所以都钦佩有加,在他的带领下,工人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会了不少制作技术。他们生产弹簧,主要用于工业、沙发、汽车等等,就全国范围而言,生产这类工业用弹簧的厂家,仅上海、天津有两家。物以稀为贵,他们生产的弹簧,质量过关,价格适中,因此,畅销全国,供不应求。生产的剪刀,质量更是上乘,在宋达华的领衔指导下,工人们制作剪刀的技术突飞猛进,红光刀具厂的产品不愁没有销路,在宋达华全身心投入的四年里,工厂的产值翻了好几番。


QQ图片20190611145216.png



开 办 企 业

   

鹤有冲霄心,人有凌云志。1980年6月,宋达华感觉是时候了,在红光刀具厂的四年里,宋达华不断积蓄自己的力量,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遍大江南北,宋达华意识到机会来了,他可以凭借多年的经验和技术,开辟一片崭新的天地。曾国藩曾说,能吃天下第一等苦,乃做天下第一等人。学习中国“哇哈哈之父”宗庆后、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肯德基的创始人哈兰德•大卫•桑德斯等企业大家的创业经历,使宋达华深受启发,雄心勃勃。

 


QQ图片20190611145238.png

生产队仓库改造的厂房


1981年,春节刚过,大地初醒,长江三角洲上到处洋溢着浓郁的早春气息,这一天,宋达华和刘彩云在江边散步,宋达华实在抑制不住内心的冲动,就将自己办企业的想法向刘彩云吐露了。刘彩云其实也有这样的想法,她非常支持宋达华,但是觉得时机不成熟,她忙问,“想法很好,但时机不知成不成熟,还有资金从哪来啊,我们现在也没这个实力,要不让咱爹出出主意。”宋达华认为资金可以借,实在不行可以大伙集资,赚钱后再分红。1981年,宋达华带领六、七名工人,凭借三千元资金和一些旧设备,在大新乡十五大队六小队的几间土墙房内,创办了沙洲县大新东街刀具加工厂,走上了漫长的创业之路。厂子后更名为大新特种刀具厂,是全市最早的私营企业之一。随着刀具厂渐渐步入正轨,十二名创业者们一个个都像上足了发条的钟,在宋达华带领下,总是没日没夜的忙碌。因为,这里充满了希望,这里是宋达华梦想的起点。从这里,他们将扬帆起航,栉风沐雨,砥砺前行。


由于生产量较大,在当时的农村,用电量还是有限的,大规模的生产用电还是比较少的。因此,开工没多久,供电不足就成了生产的大问题,这是宋达华不曾想到的。没有办法,宋达华只能硬着头皮干,几天下来,他总结出了一些经验,就是生产跟着电量跑。白天停电,工人就休息,半夜有电,工人们就立刻开工。不论晚上几点来电,工人们就在工厂集合。挑灯夜战,早已是家常便饭。每当红炉点燃,工人们的热情也被带动起来,节奏明快的敲打之声响彻在小小的厂房里。在宋达华的带动下,凭着这股工作劲头,生产搞得是红红火火,大量的断线钳和白铁剪被制作出来。工人们看着自己的工作成果,倍感欣慰。此时此刻,忘却了劳累,忘却了汗水,满怀希望。后来,宋达华生产的“新工牌”断线钳等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质量过硬,品质上乘。宋达华当时就提出“三特”的办厂经:“靠特字站稳脚跟,靠特字打开销路,靠特字创造效益”。


为了生产新的工具,满足市场需求,宋达华经常骑摩托车昼夜奔走,出没在当地现代化配套工程的“三气”工程,煤气、蒸汽、电气的施工工地上,宋达华不断地同钻井队、自来水厂、煤气工程处的施工人员探讨,询问,以此为突破口,加工生产新型的实用性操作工具,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良,使其性能更加优越,且更耐用。一天,宋达华跟几个工厂师傅一起到镇上的毛纺织厂送货,到了毛纺织厂,听厂长说起厂里使用的钢制花边剪太笨重,这已经是市场上供应的比较好的产品,宋达华听后打算看看厂里使用的花边剪,看后才知道,这种钢制花边剪主要用于剪样制册,做产品广告用。后来,宋达华经过和厂方的一致探讨,由大新特种刀具厂研制成功一种新型的花边剪,方便实用。



QQ图片20190611145201.png

成为张家港首富

  

宋达华冒昧地带着这款铝合金花边剪去南京,到江苏对外经贸公司去毛遂自荐,一下成交,成为了当年的外贸出口产品,销路一下子扩大了。宋达华在市场中学会了竞争的规则,并学会了如何赢得竞争。除了研发新产品,刀具厂要扩大规模,改良设备,增加人员,加强管理,宋达华作为厂长,要做的还有更多,随着工厂效益不断提升,企业发展前景非常乐观,这就倍增了宋达华和员工的信心。宋达华一直苦心经营自己的工具厂,可谓兢兢业业,经过几年的辛勤耕耘,大新特种刀具厂的效益越来越好,它的发展势头,犹如滔滔江水,既迅猛,又有气势。宋达华也成了远近闻名的万元户,后来百万元户。订单就这样不断增加,刀具厂的效益也越来越好。宋达华为乡镇做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大新特种刀具厂作为私营企业,当时每年所缴纳的税收相当于大新镇20家镇办企业的总和。他没日没夜地奋战在生产一线,企业发展迅速,财富不断壮大,90年代初,刀具厂的产值已经达到一千万元,成为张家港首富。



                    

                      QQ图片20190612104743.png



惟改革创新者胜                                                                                      


在张家港市一次人代会上,时任市长江浩鼓励宋达华,“大新特种刀具厂发展迅速,潜力巨大,虽然形式上是承包的,但是,走的是社会主义的方向。”有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鼓励,宋达华信心十足,精神倍增,义无反顾地涌入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经过8年的持续发展,刀具厂步入了新的阶段。员工达到百人,企业规模自然扩大,但地皮、厂房都需要扩大规模,随着工厂效益的不断提升,企业急需扩大再生产。宋达华对工厂的前景非常乐观,接着计划实施多元化战略。经过多次市场调研,宋达华发现用于拆卸各种轴承、皮带盘、齿轮等工件的锻压三爪拉马、二爪拉马,工业用管式断线钳、无连臂断线钳、玛钢式断线钳、迷你断线钳、锻压管子钳、台虎钳、手虎钳、鹰嘴钳等工具,目前市场急需,只要生产,肯定供不应求,市场前景广阔。可是,以目前大新特种刀具厂的实力,并没有多少周转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国家不可能给我们投资,那么,我们就贷款,贷款也是一条路。”宋达华和刘彩云商量,刘彩云明白丈夫的意思,“无非就是鸡生蛋,蛋生鸡,借鸡生蛋。”但是,贷款对于当时的民办企业来说,压力是很大的,而且,像这种小型民营企业银行都会拒之门外。宋达华没有气馁,他是一个不轻易认输的人,认准的事情再苦再难也要想办法办好。

宋达华找到了市委宣传部的章艺欣,章艺欣是张家港市的一支“笔杆子”,在市委宣传部担任宣传科科长,为人热情、坦诚。在一次采访中,宋达华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故事深深打动了章艺欣,之后,两人便成为了非常要好的朋友。宋达华找到了章艺欣,知道章艺欣见多识广,希望从章艺欣那获悉好的贷款途径。章艺欣非常爽快的答应:“我哥是一家银行的负责人,我替你担保,应该能贷到钱,我们去试试吧。”章行长一行特意参观了大新特种刀具厂,章行长经过再三考虑最终决定贷款给宋达华。

1992年之后,民营企业迎来了黄金发展机遇期。1992年之所以是重要的分水岭,还因为这一年春天的故事,邓小平第二次巡视中国南方,推动又一次的思想大解放运动。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视察南方的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并发表重要谈话。在深圳视察过程中,邓小平鼓励大家,“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前期的发展,公司逐步迈入正规,发展规模也进一步扩大,1993年宋达华与马兰西亚投资人叶天均共同合资,叶天均对其天达特种刀具公司注资60万美元,并提供先进技术,共同开发刀具产品,扩大海外工具贸易市场,并取两方名字中的“天”字与“达”字组合企业新名,企业正式改名为“张家港天达特种刀具有限公司” 1993年元旦,历史揭开新的一页。天达特种刀具厂成为张家港市第一家中外合资的私营企业。93年,公司专门成立了海外市场部,专门对口海外市场,“中马合作”让天达公司步入快速发展的快车道。90年中期以后,经济全球化深度影响了中国市场,天达公司借助国际国内良好的市场环境,打入欧美市场,开辟了一块又一块新领地。张家港天达工具有限公司占地面积超过6万平方米、现已有员工600余名,采用台湾精锻生产线、精锻设备、1500吨锻造流水线、全自动电脑模具雕刻加工中心和全数控加工机床;添置了CAXA电子图板(CAD/XP三维投影)设计系统和ERP数据库软件管理系统。在质量控制方面:引进了数字显微硬度计、数字抗弯扭力仪、数显拉力试验机、分光光度机、盐雾试验机等高精尖生产和检验试验设备。公司的产品广泛应用于机械作业、管道安装与维修、建筑施工、汽车修理等行业,迄今,天达公司高速发展,出口额占到销售总额的80%以上,年销售额超过1.6亿元。




   

QQ图片20190611150323.png


青出于蓝


70年代末,宋虎的爷爷宋友成在大新镇上开设了一家小规模低成本的小作坊,专门做裁缝用的剪刀,这是张家港天达工具有限公司的雏形。80年代初,宋虎的父亲——张家港天达工具有限公司董事长宋达华,义无反顾地继承父亲的五金制造行业。宋虎是子承宋达华父业,他从小以父亲为榜样,当父亲在工厂挥洒汗水的时候,当父亲克服企业发展中的一道道难关的时候,当父亲赢得企业界一个个荣誉的时候,宋虎内心有崇敬、有钦佩,时刻不忘。19岁那年,宋虎考上合肥工业大学,主修机械电子专业。毕业后,坚定地接过了家族企业的发展重任。那时候,工厂的条件还是很艰苦的,他主动向父亲要求进生产车间当一名普通工人,宋达华也按照普通工人待遇给他发工资。年轻的宋虎脱下笔挺的西装一头扎进生产车间,伴随着隆隆的机器轰鸣声,在高速运转的生产线上,乐此不疲地忙碌着,身为公司董事长的儿子,宋虎却没有高调的姿态,这点让宋达华颇感欣慰,心想这也许是公司的未来。2000年宋虎正式“挂帅”上马,接替父亲出任天达公司总经理一职。2001年9月的一天,宋虎前往法国一家生产同类产品的合作工厂参观。“同样生产断线钳、管子钳等工具,他们采用的设备先进,生产流程和系统井然有序,让我大开眼界!”这次参观,对宋虎触动很大。紧接着,宋虎又赴台湾等地学习、考察,和供应商探讨先进工艺。回来后,立即决定购入先进设备,用机械工艺取代手工工艺,同时千方百计从台湾供应商处引进先进工艺。经过一番坚持和奔波,2002年,宋虎投入数百万元引进了一批热处理设备、网带回火炉等高科技设备,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工人们的体力负担也减轻了不少。比如有了网带回火炉,工人们再也不用一遍又一遍地在高温的火炉旁测量温度,有了从台湾引进的先进表面处理工艺,公司的生产水平从原先的“大陆水准”提升至国际前列的“台湾水准”,每月订单一下子翻了四五倍。天达公司目前的员工培训也正逐步引入了丰田模式,究其原因也正是因为丰田公司的办厂理念和天达公司的理念比较相符,真正做到全员参与,把员工积极性调动起来。



QQ图片20190612105111.png


引进新进设备,提供工艺水平,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公司规模大幅提高。于是,公司不断引进新进设备,更新基础设施。2005年以后,逐步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五金设备。在宋虎的提议下,天达公司先后引进2套台湾精锻生产线、2套精锻设备、1600吨锻造流水线、全自动电脑模具雕刻加工中心和全数控加工机床,添置了CAXA电子图板(CAD/XP三维投影)设计系统和ERP数据库软件管理系统,引进了数字显微硬度计、数字抗弯扭力仪、数显拉力试验机、分光光度机、盐雾试验机等高精尖生产和检验试验设备。这些是重点对高档轴承拉马、汽车拉马、快速管子钳扳手、钢丝绳专用剪、压接钳以及特大重型工具、大型锻件等新产品进行开发生产,嫁接出产品结构的经济生长点.新产品的开发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管道安装、大型设备维修、高精尖技术配套等行业,从而精心打造出准入国际市场的“工具航母”。针对今后公司的发展,宋虎提出来12字方针,那就是提高品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以宋虎的创新思维和发展战略,将现代化、机械化、智能化生产构成了公司的发展大势和主流,引领着时代工具工业前行。




                                            

QQ图片20190611151352.png


质 量 与 品 牌

   

公司不断培训工人素质和技术。现在每个流水线上都有组长,每个车间都有品质监管人员,他们的工作就是监督产品的质量,让所有出厂产品都闪耀着高品质的光芒。坚持“品质源自超越,业绩铸就辉煌”的经营宗旨正是天达公司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不二法宝。百年品牌需要几代人的积累,可能背后需要付出无数的汗水,天达公司一开始并没有自己的品牌,待产品工艺水平上去了,能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了,因为没有自己的品牌,生产的优质产品也只能沦为其他品牌的附庸,过低的附加值也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存和进一步发展,待企业站稳脚跟之后,公司开始积极谋求自己的品牌,打造自己的品牌形象。优秀品牌的背后是过硬的质量、卓越的工艺,还有良好的信誉。天达公司一直秉承“坚持产品质量、坚定诚信经营”的企业文化理念。保障质量是坚守诚信的第一道关卡。

正如天达公司每一样工具都是经过相当严格的检测设备进行检测后才能出厂销售,产品的好坏只有机器说明合不合格,只有检测结果代表一切,而且必须是要先进仪器进行的检测才更具说服力。为了达到国际标准,天达公司引进了台湾精锻流水线2条和全电脑模具加工中心,拥有行业最先进的拉力、扭力试验机,随着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公司不断更新生产设备,创新工艺,使天达公司生产的产品达到国际标准。2017年,张家港天达工具有限公司董事长宋达华受邀录制的央视《魅力品牌》栏目已经在央视网播出。与央视著名主持人王小骞畅谈天达工具的昨天、今天、明天。《魅力品牌》是央视一档大型商界人物系列论坛,通过与主持人的对话,展现天达企业发展历程,捕捉品牌鲜活魅力。通过该片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老字号的私营企业如何在风雨40年中屹立不倒并且做大做强的故事。




                                                

QQ图片20190611151452.png



扩展市场服务社会

  

天达公司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1993年,受到大新镇党委书记老朱和副镇长启发,宋达华克服种种压力,决定投资1500万,建造了天达娱乐城。按照规划设计,建成了一个集旅游度假、周末休闲、文体比赛的理想娱乐城。事实证明,许多市级的比赛都在这里进行,大型商业合作签约仪式也在这里进行,娱乐城四方嘉宾云集,丰富了大新百姓生活的同时,也带动了大新镇第三产业的发展。2016年天达工具与全球铸爱应急救灾物资交易中心合作,打造“爱心健身房”项目。宋华达的儿子现任公司总经理宋虎取名为家庭室内健身器,并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家庭室内健身器,实现多功能的融合,非常适合室内健身,单杠、漫步器、扭腰盘、蹬腿器、仰卧起坐、拉环、扭曲轮、颈椎拉伸带八大功能。天达工具首批生产组装的爱心健身房健身器材捐赠给大新镇2个养老院。在养老院内打造属于老年人自己的健身房。据宋虎介绍,爱心健身房将走进学校、社区、医院等,无偿捐赠,通过营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打造过硬的产品质量和人文关怀,进一步扩大市场。宋虎介绍,未来还将有一系列的健身器材在天达公司问世,功能更加齐全,健身更加方便,生活更加幸福。


近些年来,我国应急产业快速兴起并不断发展,在一些重大灾害、事故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不仅为应急突发事件提供物质保障、技术支持和专业服务,而且还提高了社会抵御风险的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天达公司凭借着敏锐的市场嗅觉,多年的技术储备,聘请专业人员进行市场调研,企业优势分析,经过一年多的准备工作,公司设计了一套大型应急救灾组合工具,并于2015年正式投入生产。 “大型应急救灾组合工具”是一个长1.5米,宽0.6米,厚度0.2米的箱子,箱子可以背在身上,也可以手提,轮滑拖着。箱子是用特殊材质制作,轻便,一个最大的功能就是可以浮在水面上,同时可以承载1-2个人,不会下沉。打开箱体,各种救灾工具可以说是一应俱全,20几种工具,包括天达公司品牌产品短线钳,它的最大剪切直径大14mm,还有锤斧、管钳、千斤顶、羊角锤、钢耙、猎刀等刀钳类,同时还有应急手电、急救包、口罩、手套、背带等小件,把这么多工具同时装进箱子,充分利用箱体空间,合理固定各种工具,当时宋虎专门请相关专家设计箱体空间,尽可能的容纳多的应急工具,同时确保使用时方便快捷。2016年天达公司成为全球铸爱应急救灾物资中心合作伙伴,这又是公司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借助“一带一路”、“经援外交”及全球慈善和众筹等历史机遇,双方经友好协商,同意就应急工具全球化项目开展战略协作。


                                                                                                  

QQ图片20190611151530.png

                                                                                                                               


匠 心 筑 梦


中国质量万里行杂志社副社长张溢高为天达公司题词:“新工工具 民族工匠”。

“工匠精神”可以从瑞士制表匠的例子上一窥究竟。瑞士制表商对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块手表都精心打磨、专心雕琢,他们用心制造产品的态度就是工匠精神的思维和理念。在工匠们的眼里,只有对质量的精益求精、对制造的一丝不苟、对完美的孜孜追求,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正是凭着这种凝神专一的工匠精神,瑞士手表得以誉满天下、畅销世界。

工匠精神落在企业家层面,就是企业家精神,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内核。企业家通过从产品创新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形式创新等全面创新,从创新中寻找新的商业机会,在获得创新红利之后,继续投入、促进创新,形成良性循环。敬业是企业家精神的动力。有了敬业精神,企业家才会有将全身心投入到企业中的不竭动力,才能够把创新当作自己的使命,才能使产品、企业拥有竞争力。执著是企业家精神的底色。在经济处于低谷时,其他人也许选择退出,唯有企业家不会退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涌现出大批有胆有识、有工匠精神的企业家。

天达公司一直秉承“品质源自超越,业绩铸就辉煌”的经营宗旨,在生产过程中,不论从选料还是加工,都精益求精。最重要的一步就是不断提高产品原材料的品质,从生产源头严把质量关。只有拥有了高品质的原料才有可能制造出高品质的产品,公司从不贪图便宜选择一些质量相对差的材料用于生产,所以对于采购环节,天达公司从不马虎。正是这些优质的硬件设备和软件体系才保证了公司产品,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市场上都具备强大的竞争力。“新工”、“REVO”等品牌在国内处于引导地位,生产状况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QQ图片20190611151748.png

       

   宋达华钟情实体经济,主张实体立国,制造业立国,中国制造业目前急需向高端迈进。天达公司发展至今已经快四十年,一直占有国际高端市场份额。对于未来,用科学技术武装自己,提高科技含量,为中国的中小型五金制品企业开拓世界市场发力。工匠精神不仅体现了对产品精心打造、精工制作的理念和追求,更是要不断吸收最前沿的技术,创造出新成果。在保证原有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公司又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研发新产品,外聘数位对五金行业深有研究的高级工程师,收集国内外市场信息,突破传统手工业工具的范畴,开发有天达特色的高科技五金工具。工匠精神还要做到专注敬业。工匠们对精品执拗地坚持,对专业执着地探索,可能几代人为一种产品不懈追求,耐心、隐忍和毅力是一切工匠人所必须具备的特质。只有沉得下心、坐得住“冷板凳”,才能做出匠心独运、经得起时间和历史检验的作品。                                                                                                 



     

QQ图片20190611151703.png

                                         


在上海工具研究所检验测试的五金工具测试排行榜中,由张家港天达工具公司生产的管子钳、断线钳在同类产品评比中均独占鳌头,不仅各项指标完全符合国标要求,并且还大大超过了现有的国内标准和同行同类产品的测试结果。公司现已成为中国工商联副会长单位;全国五交化商业协会副理事长单位;中国五金制品协会工具分会副理事长等。公司坚持走科技兴企路线,先后与上海工具研究所、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进行技术合作搭建科技平台;公司于2009年成立了“张家港市天达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为大新镇五金工具基地内其他企业提供技术帮助、技术培训等服务; 2010年建成“张家港市五金工具公共技术服务中心”;2011年通过“省高新技术企业”验收;2013年建成“江苏省企业技术中心”,2014年建成“研究生工作站”,“工业企业设计中心”等。



                                             

QQ图片20190611152001.png



结  尾


天达公司在塑造民族品牌的道路上一路前行。“新工”品牌五金制品在2005年获得“苏州市知名商标”,2007年获得“江苏省著名商标”,2008年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在全国五金工具行业独占鳌头,2009年公司成为断线钳行业标准第一起草人资格;保持行业和省级“诚信制造商”、“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光荣称号;公司于1998年通过ISO9002认证,2002年通过ISO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2005年断线钳、管子钳获TUV/GS认证。(TüV标志是德国TüV专为元器件产品定制的一个安全认证标志,在德国和欧洲得到广泛的接受。同时,企业可以在申请TüV标志时,合并申请CB证书,由此通过转换而取得其他国家的证书。)

“新工”牌以独领风骚的品质,成为相关标准制定人,中国工业用工具第一品牌,领先全国,产品供不应求,是国内工具用户的首选;以挑战世界的气概,注册成为世界一流的工具品牌,经欧美、日本、韩国、及港台用户多方检测,质量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行销欧美、中东、非洲、东南亚及各地,成为跨国五金行业的娇子。


                                           

QQ图片20190611152032.png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作为一名“民企三代”,如何继续接好父辈的班,如何履行好质量主体责任,如何推进自身的转型升级,从而发展壮大企业,高举民族品牌的大旗,这是宋虎一直在思考的。“为了主动出击,让全世界都用到中国性价比很高的产品,我们坚信,通过不懈努力,我们的经销商将遍布世界的各个角落,我们将乘势而上,朝着打造百年品牌的目标而迈进!”宋虎心里的发展蓝图已经成形。

沧海桑田,记录了三辈民族工匠的顽强拼搏;岁月如歌,彰显了一代民族工业的不屈崛起。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 (2017年9月5日)指出:“坚持以质量第一为价值导向。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坚持优质发展、以质取胜,更加注重以质量提升减轻经济下行和安全监管压力,真正形成各级党委和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心质量的良好氛围。”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正式提出“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第一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鼓励企业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QQ图片20190611152113.png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 司马迁。


宋达华、宋虎及其企业奋发图强,实业报国的工匠精神是当代民族企业家在党的领导下负重自强,顽强拼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缩影。其工匠精神和创业业绩有中央电视台等诸多媒体公开宣传。一些知名作家为之感动,为其著书立说的有:曹帅著《共和国五金工匠》(2017年,待出版);艺欣、长胜著《张家港首富》,《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吴晓波著《激荡三十年》(上下册),《中信出版社》,2008年版等。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高端生产能力和人均收入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急需不断扩大生产领域和提高产品质量,开辟国际市场,创造领先世界的民族品牌与优质产品。只有这样,国家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才能够不断提升和赶超世界。



                                              

QQ图片20190611152143.png


古语云:“玉不琢,不成器”。在互联网时代,今天的中国尤其需要工匠精神。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是时代所需,是民族所倚。我们急需涌现更为广泛的民族工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实现大众创业的宏伟格局,持续万众创新的突飞猛进;站在全国人民和国际市场的高度,不断提升产品质量的平均程度。

公开资料显示,2013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额历史性地取代了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中国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二大对外投资国;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已经步入小康社会,国泰民安,欣欣向荣;科学技术赶超世界以成为新常态。

 


                                               

QQ图片20190611152217.png



“丝绸之路经济带及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已形成市场、资源能源、投资“三头”对外深度融合的新局面,中国的前途命运已与对外开放密不可分。实现合作共赢,是新形势、新常态下中国持续发展的有效出路。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开放发展不仅将大有助于实现中国民族复兴的壮举,也将为沿带沿路国家带来中国对国家发展的理解和由此汇聚的发展智慧。

一个宋达华走在前,千万个宋达华向前闯,我们脚踏实地地加倍努力,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资料 共和国五金工匠 曹帅、2016-08-02 17:32:40工具有限公司业风张家港、

2017-09-12 19:11:02 来源: 新华网、2017-09-17 15:14:00 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中国入世15周年: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 2016-12-11 08:04:06 来源:京华时报

 


QQ图片20190611152253.png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重庆西促文化交流中心    渝ICP备13007947号-2
联系地址:重庆2488号信箱
联系方式:hexiexibu16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