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查看

梅香馥郁飘杏林毕生奉献铸医魂 ——专访重庆市铜梁区卫生健康委员会机关退休干部 廖守华



 

QQ图片20190717190223.png


      文/廖洵

 

编者按:“以仁者之心悬壶济世,以善良之本立身于世”,这是他从医以来的人生信条。人的一生,在理想和现实的摩擦中,只有不断地修正自己,才能更好地实现理想。他行医的初衷是用自己所学的医术造福家乡百姓,然而归依杏林之后,其中的辛酸和苦痛,却只有那些与他同行的医者,同样经历过这样那样的风风雨雨的人才能真正懂得。医学是博大精深,永无止境的。这是他选择的路,在今天看来,这才是属于他的一条路。他是一名天生的医者,走在这条路上,他会觉得更充实,更富有成就感。

医疗卫生事业是造福于人民的事业。医疗卫生工作在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是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改善生活质量;二是减轻居民看病就医的经济负担,消除因疾病带来的贫困;三是增加社会凝聚力,提高居民满意度。搞好卫生工作不但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也是社会安定的稳定器;不但是改善民生的指南针,也是国际社会的寒暑表。随着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的发布,一个全新概念以白纸黑字的形式进入人们视野,落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健康中国。健康有多重要?对个体生命的存续而言,健康是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需求。就像人们常说的:拥有健康不代表拥有一切,失去健康则万事归零。健康如何存续?除了个人重视,还需要医保、食品安全等诸多因素的联动,需要制度予以保障,让人民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而重庆市铜梁区卫健委机关退休干部廖守华一直在为“健康中国”的实现作出贡献。为此,笔者(四川外国语大学研究生廖洵,以下简称:廖 洵)对他(以下简称:院长)做了专访,一起谈了他的人生经历,谈了他作出的贡献,谈了谈其他,感到受益匪浅。

 


QQ图片20190717190331.png


廖洵:您出生于穷苦农民家庭的孩子,在艰难困苦的日子里,请您谈谈为什么偏偏选择了学医之路?而后来在行医生涯中,有何感悟?

院长走上从医路,似乎是命运使然。1958年5月11日,我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上面有三个姐姐和一个哥哥。生在这样的家庭,在外人看来我最终的命运应该和父母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然而幸运的是,我的父母是十分尊重知识的农民,他们不希望子女们像自己一样目不识丁被人哄骗,有这样的父母亲无疑是子女们的幸运。母亲张明秀积劳成疾,身患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硬是忍着病痛的折磨,努力攒钱供儿女上学,所以,家里的兄弟姐妹都接受了不同程度的教育,而我学到了高中毕业。

也正是因为有了知识,虽然我需要务农,但学医的梦想却开始在心中萌芽。那么,我为什么会选择学医呢?原来,在7岁的时候,我不幸染上了麻疹,当时恰逢一个江湖郎中远房家门来家中拜访,却诊断我得了风疹,于是就通过扎针灸、肌肉注射和西药口服的方式医治。结果当晚我高烧不退反而上升。母亲连夜去请乡上的医生赶来治疗。经过两个月的中医药治疗,病终于好了。但不知何因,从此,只要到了春天皮肤就发痒,有蚁走感;只要下田接触泥浆、植物,接触的部位就奇痒难受、皮肤糜烂,痛苦异常。这让我当时就有了长大后学医的想法。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廖洵:大厦巍然屹立,是因为有坚强的支柱,理想和信仰就是人生大厦的支柱;航船破浪前行,是因为有指示方向的罗盘,理想和信仰就是人生航船的罗盘;列车奔驰千里,是因为有引导它的铁轨,理想和信仰就是人生列车上的铁轨。而廖院长的求学过程中已经将理想和信仰的种子永远镌刻在自己的生命里,一生为此而奋斗。古往今来,许多成就辉煌的成功人士,事业往往萌生于青少年时代的理想中,他们沿着理想开拓的道路走下去,找到了自己事业成功的路径。

院长:78年我高中毕业,又经历一次悲惨事件。当时,母亲刚年满60,我作为最小的儿子已经进入社会,本来母亲可以开始享福,但却因劳累过度,终因风湿性心脏病恶化而病倒。当时县医院医生嘱咐,回家后每隔两天至少要静脉推注葡萄糖一次。无奈的是,当地治疗条件非常差,近40天的时间,都无医生能完成这个简单的治疗。母亲1918年农历8月19日出生,辛苦一世,于1978年农历10月6日晚上9点45分离世。这件事成了我心中一辈子的痛,对我触动特别的大。我深刻认识到“在医疗条件极其低下的穷困地区,只有首先提高当地医生的素质,普通百姓的健康才有人保驾护航。”同时,我也深深相信,医德高尚、医术精良时刻可以助人、救人;医德低劣、医术平庸,时刻可以误人、害人。

于是,为了尽量不让同样的悲剧发生在别人身上,为帮助亲人朋友解除疾病的困扰,我立志学医。后来,我一边做农活,一边开始自学《中医学基础》、《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药学》、《中医方剂学》等,为了携带方便,我将中医药性歌括、汤头歌诀等医学基础知识抄写在纸片上,揣在衣兜里,稍有空隙时间就摸出来读背,以增强记忆。渐渐地,我对中医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潜心攻读《皇帝内经》及祖国传统医学的经典著作。我的父亲廖荣赞于1922年农历12月11日出生,因患严重心脏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农历11月19日下午2点18分逝世,终年89岁。当时,他对我的行为很不理解。因为父亲觉得学习一定要有“先生”教才行,总觉得儿子在浪费时间。抱着同样想法的还有廖家坪其他知晓的人。但我一直坚守着心中的那份执着,只要有空,就会找一处安静的地方读书、学习。我正式学医是拜潼南县的名老中医廖元良为师的时候。期间,我学习并继承了廖家九代人的中医精髓(后来,我的妻子陈映玲又拜廖元良的夫人杨先会学习妇产科)。1980年,我到村卫生站工作,曾多次在铜梁县卫生进修学校短期培训学习,考试拿到资格证书,当上了赤脚医生,开始在乡间行医。从此以后,我访遍了周围的中医名家,只要听说哪里有治病药方,就想方设法虚心向別人讨要;听到哪里谁有治病专长,就亲自登门去向人请教,收集整理疑难杂症的药方。虽然实现了行医救人的梦想,我深知这还远远不够。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我抓住所有学习的机会提升自己的医学水平。1988年,我考入“中国乡村医生培训中心”,函授三年毕业。1988年1月至次年1月,我又得到了自费去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临床进修1年的机会。在那个年代,“赤脚”医生只能去公社卫生院(今天的乡镇卫生院)学习,我能争取到市级三甲医院深造学习的机会,要跨越几级,其难度就不言而喻。对于这个机会,我要感谢表姐张廷惠、表哥张廷阳多方协调和无私的帮助。这一年,在张俊文、汪涛、薛茂、程泽沛等专家导师的悉心指导下,我进步显著,受益匪浅。这段时间的学习也给我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我还查阅了大量的医学典籍,练就了一套看病治疗的技术和方法。

 

QQ图片20190717190346.png


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


廖洵:一粒种子,可以无声无息地在泥土里腐烂掉,也可以长成参天的大树;一块铀块,可以平庸无奇地在石头里沉睡下去,也可以产生惊天动地的力量;一个人,可以碌碌无为地在世上厮混日子,也可以让生命发出耀眼的光芒。而廖院长就是那粒在卫生领域发出巨大光芒的种子。

院长:福泽百姓担使命,自回乡之后,在临床工作中,我不但对常见病、多发病能诊治,而且对慢性病也有独到的见解。我特別善于运用中医的验方、精方、祖传秘方,治好了越来越多的疑难杂病,医术得到了十里八乡广大群众的认可。近四十年来,我诊治的病人达数万人,主刀手术数千例。每次查房都仔仔细细,每例手术都全力以赴,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我甚至经历过四天三夜不眠不休,轮番着坐客车、摩托辗转好几个镇、村,又走一个多小时崎岖不平的羊肠小道,一路小跑给病人看诊取药。汗水湿透了脊背,焦急熬红了双眼,成功地把6名危急重症病人从死神那里又抢了回来!在第四天的晚上(1995年农历5月10日的晚上),我还拖着十分疲惫的身体去接生了一名女婴(取名甘婷婷)。现在都24岁了,感我之恩,拜我为“干爹”。

随着知名度的提高,慕名前来就医者络绎不绝。很多人出于感激,想赠予金钱和礼品,都被我婉言谢绝了。对于那些家庭极为困难,饱受着病痛折磨又无钱就医的群众,我每年都要免费施几千元的药给他们治病,希望他们早日脱离苦海,恢复健康。我最真诚的想法就是希望看到病友舒心的微笑,这样就是最好的回报。

 

廖洵:您用博大的胸怀诠释了一名医务工作者的崇高使命与担当。为了健康中国,您付出了很多的心血而后来您也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认可当上了卫生院的院长,而且当了院长后勇于创新做出了很多贡献,能详细的谈谈这段经历吗?

院长:首先,我想和大家分享两个数据:60.60%,这是重庆市农村人口比重;2026万,这是全重庆市的农村人口,这2026余万中大量年轻人常年在外打工,长期待在农村的,基本都是老人小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留守老人和儿童。这个庞大的留守群体,是最容易被疾病侵袭的群体,当疾病悄悄来袭,只有乡镇医生能为他们带来最及时的治疗。乡镇卫生机构,是千万农村家庭健康的守护者。

1996年,我还是“赤脚”医生,经县卫生局领导提拔,当年10月28日我临危受命担任濒临崩溃的维新镇卫生院院长。之所以说是临危受命,是因为面对的是一家前几任院长都束手无策、面临倒闭的卫生院。卫生院有在岗职工10人,其中中专文化的1人,高中文化的2人、初中毕业的6人、小学文凭的1人,还有退休职工4人(退休人员的工资,全靠卫生院找钱发放,财政不负责)。卫生院只有两幢建于70年代,由乱石砌成、土木结构的瓦房,面积540平方米,已成D级危房。医院固定资产9869元,净资产为0,欠外债148600元,资不抵债。整个卫生院人才匮乏,诊疗水平仍停留在五六十年代,医生诊病主要靠“三个指头”和残缺不齐的“老三件”。医疗设施极其简陋,盘存的数据记载:有1台血压计、1具听诊器、6只注射器,28颗针头、4张钢丝裸床、6张诊病桌和7根长短不一的凳子。而且,医院因为各种原因导致信誉度低,就诊病人寥寥可数,年医疗业务总收入不足6万元,入不敷出。职工工资无着落,人心涣散,工作瘫痪。医院在困惑中跋涉,职工在无奈中彷徨。当时我去卫生院时,面对一贫如洗、举步维艰的窘境,有着左脚跨进门槛,右脚就不打算再迈一步之感。然而,我心底又有几分自豪和光荣,因为由一名“赤脚”医生直接提升为院长,而且,卫生局还将妻子一起调到卫生院工作。我就带着“半农半医”的妻子陈映玲(她在表姐张廷惠鼎力相助下,自费去重庆药剂校学习检验半年,随后又去市肿瘤医院进修检验、B超、妇产科两年时间)到卫生院上班了。

同时,我、家属和孩子完成了农转非(在那个年代由农转非是不可想象的),一家三囗跳出了“农门”,跨进了知识分子队伍。那时,这样的人事调动在县卫生系统中是破例,实属罕见。因为当时所有人都觉得这种公职肯定是要给那些科班大学文凭的人,至少也是端“铁饭碗”的医生。我农家出身,全凭自学,背景和文凭看来不达标。回忆起当时的情况,自己只是觉得不可思议。此刻,我还清晰地记得,刚刚到卫生院的第二天,本院的一位退休老人何士哲(重庆市的名老中医),牵着我的手语重心长地讲:“守华,你到医院来,我都为你出了一身冷汗,原来的几位院长兴致勃勃地想把医院搞起来,他们有在医院的工作经历,有帮手,结果不到一年就偃旗息鼓。你到医院来,人单势孤,独脚难行啊!”听了这话,我答道:“请老人家多多指教,我虽然单枪匹马难站鳌头,但半边月也能照乾坤,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到了,就一定能办到”。上任之初,同事并不信任我——一个乡下的赤脚医生,凭什么一来就能当院长?

为此,我遭受过人身攻击,稍有不慎还免不了皮肉之苦。要立足,就得证明自己,面对各种质疑,我选择了忍辱负重、开拓奋进,自觉地用自己的脑袋思考问题,始终怀着对组织高度负责,对人民无限赤诚的精神勤奋工作。为了扭转乾坤,我毅然破釜沉舟,放弃了去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深造和完成大学本科学历的机会,全身心投入到医院各项工作之中。我自带着凳子、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等开始工作。办公条件十分简陋,最起码的诊病桌、凳都非常紧缺的情况下,我充分利用自己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关系,先后在卫生局、县医院、县防疫站运进他们换代的办公家具,还获得原深造单位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援助,新增手术台和11张升降钢板床、检查床等;同时,我还争取到北京针灸骨伤学院甘笃处长支援的心电图机和针灸等器材。就这样,靠着援助,卫生院经费压力缓解了,办公条件改善了,每位职工也看到了希望。《圣经》上说“人要自救,上帝才能救你”。接着,我针对该院多年来存在的弊病,剖析了症结所在,实行了四大整顿:一是整顿领导班子和职工队伍;二是整顿医疗市场,取缔私人药店,割掉这一“顽瘤”;三是实行工资绩效,按劳分配;四是规范医疗行为。

我近20年的学医、行医经历坚定了我的信心。但对于我个人来说,并不犹豫,我对自己的能力很有信心,特別是在市第三人民医院进修一年的医技功底和陈映玲独到的专业技术,这在该院还是前无古人。逐步把卫生院的规章制度落到实处,通过严格的管理制度,让职工感受到了工作环境的严肃性。因为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时间就是生命,“假日当作平日干”、“5+2”、“白加黑”成为我干事创业的工作常态。始终坚持以高涨的工作热情带动人,以诚挚的爱心奉献感动人,时时刻刻都为病人着想,真正做到诊断治疗精心,技术操作细心,解答问题耐心,生活照顾关心,能及时高度、准确为病人提供医疗服务。以自己出色的医疗技术,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作风,对病人极端负责的精神。千方百计为不少饱受病魔的患者解除疾苦,深受群众拥护和爱戴,在群众中享有较高的声誉。在这里要特别感恩于我妻子,她是一位贤淑善良、为人忠厚、在工作中默默无闻、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带头争先进。我夫妇俩以身作则,合力树起了本院的业务旗帜,在临床工作中通过精湛的医术,让新老员工刮目相看。一度,有的同事做过刁难的事,说过诽谤的话,明里暗里使过绊儿。而后来,无论男女、前辈和后辈,个个都心甘情愿地主动找上门和我谈心。职工之间关系和睦了,凝聚力增强了。团队规范化让战斗力也得到了提升,直接带动了医疗业务的成倍增长。

 


QQ图片20190717190408.png


20年的院长生涯,回首当年为卫生院谋求发展的峥嵘岁月,不仅感慨万千,在那时,真是“硬着头皮、厚着脸皮、磨破嘴皮、踏破脚皮”和“走遍千家万户、吃尽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不为风险所惧、不为干扰所惑、不为瓶颈所限、不为人言所畏,不断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真抓实干,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勇气。走过了一条披荆斩棘、上下求索的路。历经沧桑,已经承受了诸多不为人知的折难后,终于让卫生院有了脫胎换骨的翻天巨变:改造后的医院占地面积1201.26平方米,崭新的两栋三楼一底楼房先后拔地而起,建筑面积2786平方米,加上现代化的医疗设施设备和办公条件,还有一流的医技人才,新卫生院实现了父老乡亲的夙愿!紧接着,党支部、工会组织也相继成立。无论是来卫生院检查工作的各级领导和技术指导的专家及兄弟单位参观学习的、还是前来健康体检的居民、就诊的病人以及回乡探亲的人士,一踏进卫生院,无不为浓郁芬芳的卫生院文化气息感染;无不为环境淸幽、院容整洁而赞叹;无不为全院领导和职工的精湛技术、热情服务所打动。

一分辛苦一分收获,看见卫生院今天蒸蒸日上、职工们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感受到全院职工的拥戴和各级领导的高度赞誉,我作为领导感慨系之。过往再多的辛酸劳苦也无怨无悔,同卫生院共同成长的经历是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我由衷地感谢原卫生局以及今天的卫健委领导的亲切关怀。维新镇卫生院很穷,巧妇难做无米之炊,要建设发展困难重重。然而,每当我们处在关键时期,主管部门都会给我们出谋划策,定向导航并创造宽松的环境,赋予特殊的倾斜政策,这些都是造福世世代代维新人民的大好事、大实事。当我们取得成绩时,上级领导总是从多方面给予肯定、鼓励和鞭策,寄予殷切的期望。我深深的感受到:维新镇卫生院能取得今天如此斐然的成绩,有赖于各届主管部门领导的关怀和支持,所有这一切,不仅是对维新的大力支持,也是对我个人的厚爱。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会永远铭记这份恩情。


廖 洵:在维新镇卫生院任院长20年来,您作出了卓越的成就,也成为您生命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像大树的年轮一样,时间越久,年轮约清楚。对于这段经历您有什么感想?

院长:记得1996年10月28日上午9时,我在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情况下,通知我去维新镇卫生院准时参加会议,卫生局人事科陈科长宣读了任职文件,卫生局(党组书记)冷局长的指示语重心长,接着维新镇党委陈书记也作了重要讲话,面对两地党组织的厚望和怎么才能起死回生卫生院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以及全镇人民的期盼。肩负卫生院改革发展的重担,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这是组织的殷切期望,是人民的深深重托。我为之心急,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卫生院的发展建设上,不敢有一丝懈怠,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既解放思想敢谋前人未谋之事,敢走前人未走之路,又实事求是善于将上级政策和维新卫生院实际相结合,不断开创卫生院各项工作新局面。那时,总有着使不完的干劲,累不垮的精神,干不厌的工作,折不弯的毅力。总感到时间不够用,恨不得每天都不睡觉也要把工作干好。

现在回过头看,我深深地感觉到,在维新镇卫生院任院长20年来,是我人生中最为难忘的那段只争朝夕,熬更守夜的激情岁月,是我付出最多、工作干得最苦、留下记忆最深的20年;也是我收获最大、最有成就感的20年;20年来,是我事业中最宝贵的一段经历,更是我工作中愉快的一段光阴;20年来,在主管部门及维新镇政府领导下,在全镇人民的关心支持下,我们共同奋斗,做了不少事,也做好了一些事,甚至做成了载入维新镇及铜梁区卫健委史册的一些事。对我个人来讲,这段时期是最难得的人生履历、社会阅历、政治经历。在告别之际,往事像放电影一样,一幅幅画卷、一幕幕场景,是那么的清晰的浮现在脑海。在结束维新镇卫生院任职的时侯,我的心里充满了感恩之情。

当一个人告别一个岗位,告别一个给你信任、支持和包容的地方,告别一起日日夜夜、同甘共苦、打拼战斗的全院的兄弟姊妹,告别这里的父老乡亲和朋友,心里总是不舍。维新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在这里生活了近58年,历经40年的行医生涯,我艰难地走过崎岖不平、纵横交错的羊肠小道,在维新乡村泥泞的道路上留下了足迹,脸上的皱纹铭记了我历经的苦难沧桑。只是,任风雨飘摇,初心不改。

回忆整个职业生涯,我觉得卫生院上下是克服着一个又一个的困难,让卫生院能为百姓造福。这段历程里,成长了一批优秀的人才,他们或走上了领导岗位或成为了业务骨干。迄今为止,所有的中共党员,都是我培养、介绍入党的。然而,光阴如箭,岁月如梭。对这些后辈,即将步入耳顺之年的我,希望他们把维新医院的奋斗精神发扬下去我们刚来的时候,只有矮小的危房,我走的时候,有了医院两栋大楼及配套的医疗设施和现代化的办公设备,希望他们走的时候,当地人民的医疗条件能够再次得到飞跃。

 


QQ图片20190717190422.png




当之无愧的众多奖项和荣誉

廖洵:参天大树的起点是一粒小小的种子,经过风吹雨打,才长得枝繁叶茂,万丈高楼的起点是一块平常的基石,经过层层增高,才变得高耸入云。辛勤的付出也让院长获得很多荣誉,请您谈谈这些荣誉?

院长:我的先进事迹入刊原铜梁县政协《民声与民意》杂志、还被重庆市政协报等多家谋体报道,实绩载入《求是先锋》、《看中国 人才强国》、《光辉的旗帜——军民共铸中华魂》、《创新成果与卓越人物》、《民族复兴贡献者》、《世界名人录》等30余部经典文献里。

 


QQ图片20190717190433.png


廖 洵:风雨飘摇半生,荣誉与波折齐平。院长办公室那一面面“医德高尚、医技精湛”、“妙手回春”、“华佗再世”等锦旗,是对他扎实医术和仁爱之心的莫大肯定;而“卫生工作先进个人和抗击非典工作先进个人”、“优秀党支部书记”、“优秀院长”、“重庆市文明市民”、“政协委员优秀提案”等奖牌,则充分肯定了他为家乡,为铜梁做出的贡献;他那“最美劳动榜样人物”、“红色文化传承人”、“海内外杰出爱国人士”“世界名人”等荣誉,深知他毕生在共和国伟大建设中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为祖国的卫生事业奋斗不息,树立了爱国模范作用,展现了光辉形象和人格魅力。像“拓荒牛”一样勇于开拓、积极进取;像“春蚕”一样默默奉献。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扬起理想的风帆,用实际行动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华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精英人物的真正涵义,无愧于新时代的杰出典范。2013年4月7日,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北京中医药大学甘笃教授及市领导来铜梁县视察中医工作,莅临维新镇卫生院,对廖守华院长为家乡卫生事业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给予了高度的平价,并合影留念!

 

QQ图片20190717190447.png



廖洵:谈了这么久的医院的岁月峥嵘,我们现在来谈谈您现在的信访工作?

院长:2016年3月14日区卫计委领导破例调我到委机关信访办工作,这是组织信任。对一位还有两年多即将退休的老同志来说,这充分体现出新一届卫计委领导对我们基层职工默默工作、无私奉献的肯定。不过刚开始,我真是受宠若惊,初到委机关,都是诚惶诚恐的,毕竟这是区卫生计生系统的首脑机关,人才济济。我学识浅薄、年近花甲,对于这样的机会,心里只能无数次感激,并深感自豪。大恩不言谢,我只有铭记在心,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来报恩!在此,我衷心感谢委领导对我的培养和信任,衷心感谢委机关广大干群对我的包容和接纳,也真诚期望各位领导同志在今后工作中给予我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从事信访工作两年多,我感悟到:一、信访工作者要注重语言修养、行事文明;二、对来访者努力作到“四个一样”:对初访者要像熟人一样;对重访者像朋友一样;对老弱病残者像亲人一样;对提出建设性问题者像客人一样。这样才能拉近距离,融洽解决问题。还要作到两个换位思考,接待群众来访时,自己和群众换位,处理信访问题时和领导换位思考。三、接待上访群众时做到热心,不冷漠处之;听取反映的问题时耐心,不厌其烦;处理问题时细心,不专横武断;碰到棘手问题时有恒心,不半途而废。四、根据不同上访人的心理要总结自己的接待方略。对“哭闹型”的,一杯热茶、一张笑脸,充当“亲友团”;对“叫骂型”的,勇于忍受,甘做“出气筒”;对“别有用心型”的,据理力争,维护党和政府的尊严。五、对来访者还要作到“四个一对”:对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要多请示,多汇报有关领导;对群众提出的较难回答的问题,切忌轻易表态,自作主张;对不清楚的事,宁可不答,或咨询后再答,也不可凭感觉回答;对人、遇事要宽容,有气量。

 


QQ图片20190717190503.png


信访工作是一项很繁杂、很具体的工作,面对的主要对象是基层群众,上访人员大多情绪比较激动,但我们要相信,既然群众能够想到找信访解决问题,就说明信访部门在群众的心中还是有地位的,不理解只是一时的。我们绝不可以用强硬的态度来激化矛盾,要尽力用自己的努力通过沟通、交流化解其心结,稳定其情绪,努力解决信访难题,让上访群众离开信访办时,能够眉头舒展,带着信任之情离开。

 廖 洵:无论是书记、院长、政协委员还是信访干部的身份,廖守华始终把为老百姓做事放在首位。近40年如一日的坚持,为的是让父老乡亲得实惠,正如廖守华常常要求自已的那句话:“当实在人,做实在事”,他用实际行动弘扬着无私奉献的精神。

 

QQ图片20190717190518.png



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

从秋叶的飘零中,我们读出了季节的变换;从归雁的行列中,我们读出了集体的力量;从冰雪的消融中,我们读出了春天的脚步;从穿石的滴水中,我们读出了坚持的可贵;从蜂蜜的浓香中,我们读出了勤劳的甜美。而从廖院长身上我们读到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2018年退休之后,他没有过着钓鱼,打麻将的悠哉日子,而是又重回铜梁区卫健委机关工作。

廖院长的人生感悟是:“谦逊做人,诚恳做事,重情重义,淡泊明志,乐观旷达,初心无悔”。

作为学者,他虽然没有落日般的瑰丽,没有流云般的飘逸,但他有水晶般的清纯与透明;没有大山般的巍峨,没有湖水般的轻柔,但他有岩石般的坚毅与稳重;没有大海般的浩瀚,没有瀑布般的飞泻,但他有泥土般的朴素与随和。

毛泽东说过:“一个人无论能力大小,只要像白求恩那样,有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纵览廖守华的一生,他正视“救死扶伤”为天职,用生命擎起“为人民服务”的旗帜,树立起一位优秀卫生工作者的价值追求和为人风骨。他的感人事迹和奋斗精神必将永载史册,留名青史,传播于世,激励后人,代代相传。未来,他还会在卫生领域继续书写传奇。


QQ图片20190717190534.png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重庆西促文化交流中心    渝ICP备13007947号-2
联系地址:重庆2488号信箱
联系方式:hexiexibu16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