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查看

中医在临床经典应用方药 王伯仕




0912093I5036.jpg

王伯仕 男,福建福清市人,大专文化,执业医师,出生于中医世家,祖传三代中医,青年时期随父亲中医学徒五年,出师后出任保健院医生,并参加县市级各类卫技培训,1998年参加福州市卫校进修培训为期一年,考试合格颁发证书。1985年报考齐鲁中医函授大学中医大专班学习,学制四年,毕业后在先锋卫生所工作,1989年10月加入红十字会会员,1993年至1994年连续获得先进卫生工作者并颁发荣誉证书,1995年经市卫生局考核评为甲级卫生所,个人获得先进所长称号,并颁发奖项。2005年9月26日出席第二届中国百名医学家峰会,提交论文《五苓散加味治慢性荨麻疹》,经专家评审获得优秀学术成果奖,颁发论文证书,同年12月16日出席第二届中国主任医师学术年会,提交《自研白毛藤软膏治带状疱疹596例》,此文被评为国际优秀论文颁发证书,被聘任为中国百名医学家峰会理事。2006年4月11日出席第六届中国名医论坛,发表论文《柴胡疏清肝汤化裁治疗肝脓疡》,评为一等优秀论文,颁发证书。                                                                                                                                                 

373_160315091147_1.jpg


祖国的中医事业,已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在历代的中医家,张仲景、华佗、李时珍等医学家传承至今、特别伤寒论是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古典、中医临床著作,它以六经辩证的特色。以外感热病为基本内容。同时指导对多种的内伤杂病的辩证论诊中起了高层次的指导方向,而我们成为一名中医医师,在临床上务必要掌握经典处方、精准用药、精准治法、经准调配。在西汉时期至清朝时代国家发布经典目录一批共100个处方的五点要求;一经方必须用经药;二必须用原方剂量、三必须用经方剂型、四必须用药物的炮制方法、五必须用经方的煎煮方法和服药方法。

如;桂枝汤治伤寒表虚证服药后需服一小碗热稀粥助于发汗,但酒客内蕴湿热禁用桂枝汤。

麻黄汤治伤寒表实证。恶风恶汗头身疼痛,而发其汗但禁用自汗,麻黄汤桂枝汤脉象鉴别,桂枝汤脉浮缓,麻黄汤脉浮紧,桂枝汤表虚、麻黄汤表实

(一)方药的性味功能

经药;生姜本经干姜,味辛温主治胸满嗳气上逆,炮姜、姜炭温中止呕止血出汗逐风温痛下利肠癖,生姜生用优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生川故

阿胶《本经》味甘平、主心腹内崩,劳极俪如疟状。腰腹痛,女子下血安胎,久服轻身益气。一名傅致胶《药典》;补血滋阴润躁,止血用于血虚萎黄,晕眩心悸。虚风内动、肺燥咳嗽,吐血、尿血、便血、崩漏、妊娠、安胎、胎漏。

人参《经文》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一名人衔,一名桂蓋。生仙谷。

桂枝、肉桂;出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伤寒论》但桂枝一味药则在清代初期以后才进入临床使用。现今所用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故名桂枝。按《神农本草经》载有牡桂、菌桂。而无桂枝之名。然后仲景所用的药物均为《神农本草经》收载的药物。

直至清朝时期各种本草文献中之柳桂,才逐渐成为桂枝之主流品延用至今,柳桂者以柳枝比如肉桂之枝形象状细嫩,又称嫩桂,故以名称。结语《伤寒杂病论》中之桂枝均应为现今之肉桂无疑。

炙甘草汤;炙甘草四两(味甘平),姜三两味辛温,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人参一两(味甘温)生地黄一斤(味甘寒)啊穆二两(味甘温)、麦冬半升去心(味甘平)麻子仁半升(味甘平)大枣30枚(味甘温),上九味用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渣,内服洋消尽,温服一升,名复脉汤。

炙甘草《伤寒论》四卷,原文《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原注脉结代,动而中止能自还者,名曰结;不能自还者,名曰代。由血气虚衰,不能相续也,心中动悸,知真气内虚也,与炙甘草汤益虚补血而复脉,

小结(一)经方中的炙甘草应为清炒炙甘草(二)炙甘草处方中炙甘草应是清炒炙甘草才是在方中之解应为;炒炙甘草去其凉寒之性,助肉桂(桂枝应为肉桂)振奋心阳,益脾。

在学习《伤寒论》中炙甘草汤用炒应是用蜂蜜炒炙才是炙甘草其他炒炙应是亦如此。


(二)中药的炮炒制

中药之加工炮制方法,先把中药材清洗,加工成饮片晒干,加入辅料同炒、故简称炙,使辅料渗到药材饮片内。如辅料有酒、蜂蜜、盐、醋、大米、麦皮、面粉 黄土、细沙。等原料。酒车前、酒当归、酒白芍、酒川芎、蜜炙甘草、密炙黄芪、炙龟板、炙鳖甲、炙远志、炙紫苑、炙枇叶、炙款冬、炙马兜铃、醋炒柴胡、醋元胡、醋莪术、醋三棱、姜半夏、姜南星、黄土炒白术、土炒苍术、姜炒半夏、姜竹茹、姜炒南星、盐水炮姜、盐水黄柏、砂炒炮山甲、面粉煟肉叩、煟柯子、米炒党参

生姜;生用止呕降逆利水除湿、久服去臭气、干姜,温中散寒、祛风止痛、调理脾胃、味辛温、汗出逐风祛湿癖肠癖下利、通神明生川谷主治胸腹胀满、咳气上逆、炮姜炭,温中止血、结肠炎症。


(三)伤寒论中五泻心汤。临床辩证


五泻心汤、原文记载在临床上的治疗异同点功用的鉴别、其相同点治心下痞自下利。 

一大黄泻心汤  

病机邪热聚结于心下,治法清热泻下。消痞原文注;心下痞按之脉需,关上浮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二附子泻心汤  

原文注心下痞而復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治法清热消痞、扶阳固表。方药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附子一枚(去皮)。病机邪热聚结心下、兼阳不固。方议本方由大黄、黄连泻心汤加附子而组成方。以三黄之苦寒而用麻沸浸渍绞汁。是取其味薄气轻,而清泻上部邪热而消痞。

三半夏泻心汤 

原文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但心下痞而不痛者,为痞。宜半夏泻心汤.病机因误下损伤脾胃寒热错杂致夹淤中焦,致升降失司治法以和中降逆消痞主方;半夏半升、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温服一升一日三服。

方议,半夏为君和胃升降止呕,用寒热错杂气机阻凝致成痞塞,故既用苦寒医之芩连泄热和胃,又用辛温之姜、半夏以驱寒而散结、佐以人参、炙甘草、大枣甘温益气补益脾胃助其健运以复其升降之职,诸药配作结合,为辛开苦.降.寒热并调,茯阴阳并调之方法,共奏和中降逆消痞之功效特以示图如下,以便渗悦。

 

 QQ图片20190830212622.png

 

四生姜泻心汤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鞕,乾噫食臭肋下有水汽,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病机脾胃虚弱,饮食停滞水气不化,治法和胃补中,消痞止利。方药;生姜四两(切片)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洗)、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方中八味头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煎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议。本方即半夏泻心汤减干姜用量,另加生姜而立方。乃辛开苦降阴阳并调之法,因胃虚食滞,心下有水气内停,故用生姜为君散其水气和胃降逆止呕,配半夏为臣增强和胃降逆化痰功效配黄连黄芩为佐致辛开苦降、散泄热痞,消气滞,使清阳升、浊气得降。则痞鞕气逆下利自愈。配人参、炙甘草、大枣增补脾胃、砥柱中流、增强和胃降逆宣散水气效果显著。


五、甘草泻心汤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鞕。于噫食臭。肋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甘草泻心汤主之。

病机反复误下。致脾胃损伤虚弱食饮停滞。水谷不化。虚气上升。治法以和胃补中、消痞止利。

方;甘草四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黄连一两、干姜三两、大枣12枚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煎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议;本方即半夏泻心汤。佐重用炙甘草。取其误下。致于脾胃虚、下利频作。臣用大枣补中和胃。佐以黄连、黄芩清热泄下利自愈。


三、结胸证


大陷胸与小陷胸证、之不同的两证候,在临床上有相同点与不同点在鉴别其相同点均是阳热实证。不同点大陷胸证热于水结脉浮滑。小陷胸证脉浮滑热于浊结气滞,在治法上不同。大陷胸泄热逐水。小陷胸是清热涤痰、化痰。

1、大陷胸证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证脉沈而紧。心下疼按之如石鞕者,大陷胸汤主之。诊断,病位热水气结于心下其病情较重。治法;泻下逐水。立方;大陷汤治之。大黄八两去皮后下,甘遂一钱七。黄硝一升。服法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渣,入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利止。

方议;本方泻热逐水之峻剂,君甘遂逐水饮之破结滞。臣大黄泻实热。佐义芒硝泻热、软坚散结,三味药配伍成方,具有泻下逐水破结功效。

2.小陷胸汤

小陷胸证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病理分析;小结胸的病因与大结胸中有异,其证多由表邪入里,或表证误下致邪热,内陷于心下凝结于胃部。致痰饮相结而成,证见心下硬满。按之痛。不按无痛。属邪浅热盛。病变部位局限。仅在心下(胃部)其脉浮滑,为痰热之象征。治法用小陷汤清热涤痰散结。

方;黄连一两、半夏半升、瓜蒌仁一枚

方议;黄连为君味苦寒。清泄泻心下之热。半夏为臣辛温。化痰涤饮散结。瓜蒌仁为佐味甘寒润滑清热涤痰散结。三药配伍。具有辛开苦降、清热化痰、散结功效。

在临床45年以来用伤寒论的经典精准用方用药,以小陷胸汤,大黄黄连泻心汤在治疗中列举两个病例。拟供参考。此两病例均在省县市医院诊断肠伤寒不治证。应用此方药均以治愈。

病例一。患者郑金霞,女24岁。宏路东坪村人。于1998年3月20因涉水以致月经闭经半年余。经某中医治疗。月经已通后。出现上肢指紫红且下肢皮肤破裂脱皮发热。体温39.5°。经省立医院输液。治疗两个星期。体温不降,于5月20日经省立医院诊断肠伤寒不治证出院。22日来本所求诊。发热,体温39.5°面色晦暗。口干燥。心下胀满按之则痛。大便粘少同鸡屎样。烦躁不安,小便短黄赤。口干,但饮不多,饮之恶心。舌滑苔黄腻。脉浮滑紧。

诊断;属寒热湿邪阻滞内陷结于心下,痰饮互结。

治法;拟清热涤痰开结,拟小陷胸汤加味。

方;黄连6g半夏12g瓜蒌仁15g竹茹10g芦根15g知母5g鸡内金10g黄芩9g麦芽15g   x3

二诊服药3天后热退.体温正常,心下痞满硬已消散,但手指关节乃肿、皮肤破裂已减少好转。乃湿热邪浸入肌肤凑理闭塞。治宜疏风袪湿活血通络荆风败毒散合四物汤加苦参、灵仙、红花、苏术x5  病已痊愈、恢复健康

 

例二;方贤珍,女3岁镜阳镇上店村。发热。心下痞满。恶心呕吐、大便粘、排便不畅。如鸡屎膏样而粘。体温39°。经福清医院治疗一星期。体温不降。且小儿烦躁不安。诊断为肠伤寒不治出院。经原东张医院院长介绍到本所就诊。体温39°。腹胀如鼓、面色晦暗、口舌生疮。且口中秽臭味。舌苔黄腻。指纹暗紫色。出二关入三关。病情严重。诊断脾胃湿热识盛。邪热聚滞于胃中。痞塞不通。致胃气上逆而呕。邪热下迫肠道则下利。属阳明胃热。按六经辩证。阳明三急下。治宜下之。大黄黄连泻心汤泄热泻下。并小儿开塞露1支,用后1.5分钟,大便排出如鸡屎膏样,色赤色而粘。量多秽臭。

治法;清热泻下消痞

处方;大黄6g黄连3g 黄芩3g竹茹3g木通3g莱菔子3g枳壳3g   x3

服药3天后大便畅通,发热已退,体温37°正常。小儿无烦躁,能入睡。按原方减木通竹茹继服二剂病愈。此病例在2008年6月我在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问答题,我用此病例福清市78人参与考试9人通过我获得第一名

我是祖传四代中医。从医至今45年。在临床中要灵活运用六经辩论。四诊八纲。要有中药炮制技术、炮制方法。要会有中药制成丸散等。才算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师。我父亲生前教说导良相治国、良医救人是精诚大医。要精通世情、医情、在辩证论治中要掌握阴阳平秘归宿以四诊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在临床治疗中。灵活运用经典用药用方,诊断疑难病证。深受广大人民的信任,临床治疗的效果深受广大群众的检验,在理论上是一般的水平的认可。要成为一个人民信得过的一名医生。

 

 

 

                                    中医主任执业医师 王伯仕

                                                                                                     福建省福清市东张镇先锋村卫生所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重庆西促文化交流中心    渝ICP备13007947号-2
联系地址:重庆2488号信箱
联系方式:hexiexibu16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