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查看

沈鹏 志气平和,骨力深稳——沈鹏先生书法艺术人生





QQ图片20190509104252.png



沈鹏先生是当代书法大家。在文化理想缺失的当代书坛,他以深厚的文化修养和自由的笔墨意趣向人们昭示文化对于书法的重要。书法之外他是著名的美术评论家。启功曾说:“仆私交沈鹏先生逾30载,观其美术评论之作,每有独到之处。”他又是诗人,吟咏吐纳,每成佳作。《三余吟草》于读书界广为流传,同时他是编辑家和出版家,为美术出版作出重要贡献。这些文化身份,标识着沈鹏先生的独特意义。


沈鹏先生的书法艺术,取法晋人,以汉隶笔意作大草,形成别于前人的独家面目,为书法艺术开创了新的审美天地。他把求“意”、求“韵”作为审美目标,并寻找至高的境界。“意”含有哲学意味,人们把“意”定格在意象、意气、意境、意趣等方面,它常呈现出一种“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状态。就作品表现特征而言,它能以抽象的书法形式,表现作者的精神境界和艺术功力,将创作主体的精神追求和艺术功力物化为审美形态;求韵,则是沈鹏先生书法作品的审美效果,是表达其心中积蕴的难以用语言表述的艺术感觉。他的书法是在自由层面上的法度,打破陈规又备极法度,对中国古典书论的理解能切中肯綮,得中正鹄,应了石涛那句话:“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之法乃为至法。”


当代书家多以碑帖结合,形成面目,沈鹏先生亦如是。所不同的是其他书家皆意在强调北碑之骨力,独沈先生以隶书笔意入草书,老笔纷披,绵厚而劲涩。他抓住了草书的基本要点,纵心运腕,跌宕放逸而又不违笔势。顿挫盘礴,进退讲究力势、动感,使锋逆转,追求内擫外拓的变化,来去自由,运笔随心。自晋以来,曾以“妍媚”为美的风尚影响至远,书家力求妍媚,南朝宋虞和有“古质而今妍”的论述。到了清初出现了傅山的“四宁四毋”说,碑学大盛,王铎险劲沉着,求得写意的力度美。遂使近人以古拙质朴为美。沈鹏先生书法在表现古拙质朴的时代审美特征的基础上,抓住了“妍媚”这一美感形式,重新发掘并注重形态势能的变化,捕捉到意趣表现的新形式。所以沈鹏先生的书法能在古拙质朴的老辣外又柔以晋人萧散飘逸的美感,是当代少见的贯通书艺经纬的实践家。


沈鹏先生早年从颜入手,后以怀素《大草千字文》筑基,并借鉴陆机《平复帖》形成介于章草、今草之间质朴风格,再后又糅以明清草书大格局的章法,参取傅山、蒲华绵劲的笔法,形成醇厚高古的格调。刘熙载《艺概》中说:“笔情墨性,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书法正是生命创造活动中最自由、最直接的反映。沈鹏先生深谙此道理,在他的书风中保留着尚意精神,气质颇近晋人的率意天真,行笔和结字完全是其心态的写照,这是精神从尘俗得到解放,由超逸而放逸,不滞于物,不碍于法的大自由状态,是忘技巧、忘规矩的高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将自我修养问题置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儒、道、释相成互补,它们所赋予身心修炼的内涵虽有出入但又有共通之处。沈鹏先生自年轻起读书不辍,博学而又深究,将学问用于书法一途,作品充满了书卷气息,书法也成为他修养身心、复归自然的载体。书法之线关乎人的心灵,使人可以在书艺中实现诗意的人生。沈鹏先生的书法艺术启示我们,艺术思想不应只是对形式和效果的追求,还是精神理想的实现。这就需要更深层次学养的积淀。线条作为书法艺术最精纯的语言,表现着中国美学“为道日损”的根本精神。宗白华在《艺境》中说:“中国自六朝以来,艺术的境界,却是‘澄怀观道’,在拈花微笑里领悟色相中微妙至深的禅境。”书法之于沈鹏先生,深刻地满足了他追求安祥的需求。由书写陶渊明的诗文,从心灵出发追求恬淡空灵的新境界,在审美上完成了与陶氏的共鸣。李泽厚在《美的历程》里阐述“苏轼的意义”时,归纳其“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这个质变点正好与魏晋知识分子的某种心理、趣味有合拍之处,这就是所谓的“魏晋风度”。从某种意义上说,沈先生的求“意”、求“韵”,与“魏晋风度”是契合的。


《归去来辞》、《五柳先生》、《桃花源记》等是陶渊明的代表作品,就沈鹏先生创作的这几件作品来看,把书写的艺术独立了起来,赋予文章外以新的生命,这“生命”的产生,既有技巧功力,更有精神气格。六朝美学家宗炳讲“澄怀味像”,澄怀是前提,即不只是以生理的眼观“象”而是要廓清襟怀来以心体味“像”,“味像”的目的是“观道”。沈鹏先生书法创作不是对形式进行孤立静止的观照,而是通过“象”来领悟感受“道”的存在。基于这种美学认识创作出的《归去来辞》、《五柳先生》、《桃花源记》等三篇美文自然便体现出了书法所形成的新境界。


陶渊明文中云:“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世俗的诱惑是无穷尽的,但能洁身自好,守住操守和人格,堪称是伟大的。诗云:“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读书者,琢也,磨也,自修也。瑰丽的文章、优美的笔墨使我们能深入思考民族的文化精粹,谢谢沈鹏先生带给我们的回味绵长的享受。是为序。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重庆西促文化交流中心    渝ICP备13007947号-2
联系地址:重庆2488号信箱
联系方式:hexiexibu16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