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查看

毕生献给那片山 ——记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岩前林业工作站站长 王源楠




1.png

文/舒乐



“人活着总要有点精神,要有远大的理想,通过实现人生价值,人活得才会充实”。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岩前林业工作站站长王源楠凭着这样的座右铭,多次放弃进城的机会,并克服缠身的癌症病魔,终于使岩前全镇30万亩荒山变成了绿洲,使他所在的林业工作站红红火火。

 

 1.jpg


建一流林业工作站

 王源楠在林业站一干就是40年。他担任站长以后,乡镇林业工作站成为了普及林业科技的推广站,帮助农民兴林致富的服务站。每年他还带领全站职工更新造林8000亩以上,到1990年岩前提前两年消灭宜林荒山。全镇森林覆盖率达到了82.7%,活立木蓄积量210万立方米,人均拥有林木106立方米。林业站也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小站,发展成拥有“万亩林、千亩果、百亩苗圃”的全国一流林业站。

 

2.jpg


1958年,岩前乡原有数万亩森林,那时乡里有个伐木场,主要任务是生产木材,但砍伐以后又无钱更新造林。几年时间使数万亩青山成了光秃秃的荒山。王源楠到林业站以后,面对荒山秃岭,萌生了“国家社队合作造林”的想法。他首先把群众没造林的荒山承包下来,营造站有林。1966年和1967年,林业站营造了3000亩杉木林。此后,他带领林业站全体职工,每年选择农民不愿造林的山场,营造数百亩林木。二十多年来,他风雨无阻地泡在山上,指导造林,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集约化经营。现在林业站已拥有森林1.1万亩,林木蓄积量达13万立方米,已生产木材1.1万立方米,收入300多万元。这些林子不仅对乡村集体造林起了示范推动作用,也为林业站积累了大量资金。1990年林业站投资80多万元盖了一座2900多平方米的办公楼和职工宿舍,又投资30万元建起了高25米七层的森林防火瞭望台一座,可瞭望岩前70%以上的林地。


3.jpg


1991年,王源楠又在开展多种经营生产上探索新路。他带领站里职工在山里开发了1000多亩果园,山的上部种板栗、榛子、柿子、杨梅等耐旱果树,中部种李树、油奈、柚子、枇杷、水蜜桃等水果,下部种植柑橘。目前果园已逐步有了收益,给周边的群众致富带了一个好头,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1994年,他又建起一个400多亩树木园。除收集当地乡土树种外,还到省外各地收集林木品种,现已种植树木品种900个、竹类200多种。其中100多个树种是国家保护的濒危及珍稀树种,成为林业生产、科研、教学的重要基础,为林业站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该站成为福建省第一个创办树木园的基层林业工作站。

林业工作站要成为科技推广站,本身要钻石科技。多年来,王源楠结合生产积极开展科研工作。1977年开展杉木秋播春移育苗试验,经过长达10年的研究,获得圆满成功,彻底改变了春播苗木质量差的问题。这项技术在整个闽西北地区得到推广应用,并荣获1988年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他远赴云南、四川引进紫胶虫、白蜡虫进行驯化放养试验。开展了台湾杉木、台湾奕大杉、台湾杞木、四川杞木、深山含笑、禾昌含笑等速生优良品种林木良种引种育苗造林试验。还进行了山地综合开发、猕猴桃乔化栽培、毛竹丰产培育、阔叶树种育苗造林等试验。建立了林业科技实验室,采集树木标本800多种,昆虫标本400多种,种子标本600多种。他有17项林业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省、市奖励,其中有3项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ABT生根粉推广应用技术,获得林业部、国家科委成果推广一等奖。

 

5.jpg


用生命书写绿色

 1987年春天,正当林业站的建设刚刚起步时,他的身体状况不断下降,经常感到腹痛,他顾不上去医院检查,仍坚持每天上山头、下苗圃。到了冬天病情恶化,肚子肿得像鼓,腿瘦得像胳膊,说话发不出声来,不得已他去了医院,经诊断患了“肠癌”。来医院探望他的领导、同事、乡亲们把病房围得水泄不通。这给他以巨大的精神鼓励,增强了他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决心。

 在手术后不到一个月 ,他就急着出院回到了大山,奔波在林地山场。由于劳累过度,导致并发症,出院不到半年又二进医院动手术。身体稍微康复,他就继续与荒山为伍,与病魔抗争。1997年元旦,奇迹发生了,经复查,他体内的癌细胞消失了,他感到十分欣慰。他将生命给予了绿色,绿色也同样给予了他生命。

 从1959年到1982年,王源楠每月只有30多元工资,他妻子的工资不足20元。他上有父母,下有孩子,生活十分拮据。但他始终和这片绿色分不开,多次放弃了进城的机会,把自己的事业放在山上。俗话说“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他认为自己既然选择了造福今人、荫及子孙的事业,就要心甘情愿的为这一事业奉献出一切。

 王源楠的付出也得到了党和人民的肯定,他所在的林业工作站被评为“全国十佳林业站”。他先后获得了“全国绿化先进工作者”、“全国绿化奖章”、“全国林业行业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先进工作者”、“全国十大绿化标兵”等荣誉称号,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转自:(《中国绿色时报》1999年8月26日)


6.jpg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重庆西促文化交流中心    渝ICP备13007947号-2
联系地址:重庆2488号信箱
联系方式:hexiexibu16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