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主义需要从否定市场阶段发展到 永久接受市场阶段 郭新京
(石家庄市社会科学院专家)
一、概 述
马克思主义与市场的关系,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关键问题。这个重大问题,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之后的社会主义发展的长期实践中提出来的新问题。
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之后,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既取得过伟大胜利(俄国1917年十月革命以后,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了实践,在世界上诞生了苏联等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同时,旧计划经济也曾经取得过巨大成就),也遭受了前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和旧计划经济失败这样暂时性的严重挫折。在当代,我们就是在马克思主义遭受严重挫折的大背景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这样的大背景,要求当代的马克思主义者对前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和旧计划经济的失败进行反思,吸收教训。
导致前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和旧计划经济失败的内因和外因是多方面的,从传统马克思主义自身的方面看,这种严重挫折说明马克思主义否定市场、由计划管理一切的传统理念有缺点;因此,我们需要根据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实践重新探索马克思主义与市场的关系,以便克服传统马克思主义否定市场的缺点,使马克思主义重振雄风。
为了克服传统马克思主义否定市场的缺点,当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接受前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和旧计划经济失败的惨痛教训,通过艰苦努力把市场融入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从否定市场的阶段发展到永久接受市场的新阶段。
二、马克思主义的两大发展阶段
从根本上讲,在当代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接受前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和旧计划经济失败的惨痛教训,在坚持公有制和计划调节这两个基本原理的前提下,突破消灭商品、由计划管理一切的原点,把否定市场的马克思主义转变为接受市场的马克思主义。为此,当代马克思主义仅仅“暂时”接受市场是不够的,必须“永久”接受市场,也就是把共产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将马克思主义发展到永久接受市场的新阶段。
否定市场的马克思主义和永久接受市场的马克思主义,有着显著的差别,两者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大的发展阶段。
否定市场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第一个大的发展阶段,即“传统马克思主义”阶段。在第一个大的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只看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经济危机的严重弊端,还没有看到社会主义的传统计划经济存在权利过于集中的严重弊端。因此,这个阶段的马克思主义主张消灭商品、由计划管理一切,她关注的是通过由计划管理一切来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严重弊端,未考虑解决社会主义传统计划经济权力过于集中的严重弊端。
永久接受市场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第二个大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马克思主义,是“新版”的马克思主义,可称之为“新马克思主义”。在第二个大的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不仅关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的经济危机的严重弊端,同时也关注社会主义传统计划经济新暴露出来的权利过于集中的严重弊端。因此,在这个新的发展阶段上,马克思主义主张把计划与市场永久地结合起来,她既主张通过计划调节来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严重弊端,又主张通过市场调节来克服社会主义传统计划经济权利过于集中的严重弊端。
目前在我国,马克思主义正处于从第一个大的发展阶段向第二个大的发展阶段转变的过程之中。这种转变始于1978年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经过几十年的艰难探索,在理论上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如马克思主义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名义接受了市场,以及认为社会主义能够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等等),但完成这种转变尚需继续进行艰苦的努力。
三、否定市场的传统理念已经在实践中失败
把否定市场的马克思主义转变为接受市场的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源于对前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和旧计划经济出现权力过于集中严重弊端的反思。
前苏联解体和东欧发生剧变后,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的南巡谈话中说:“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3页)因此,我们根据这种新的实践来发展马克思主义,其实就是完成邓小平同志所说的“吸收教训”的重大任务。
通过前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和旧计划经济的失败中吸收教训来发展马克思主义,需要关注内因中的理论根源,即反思传统马克思主义否定市场的理念。
导致前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和旧计划经济失败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外因(如西方敌对势力的颠覆和新自由主义的影响等),又有内因;并且内因也是多方面的(如苏联共产党腐败、脱离群众和对马克思主义采取了教条主义的态度等)。不过,在内因中,我们必须关注传统马克思主义本身的不足之处。
我们之所以需要通过吸收教训来发现传统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缺点,是因为前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和旧计划经济失败是惊天动地的重大事件,其教训足够深刻,足以证明传统马克思主义有缺点,足以促进马克思主义向前发展。
当我们从传统马克思主义本身去寻找前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和旧计划经济失败的原因的时候,就可以看到,导致苏联东欧剧变和旧计划经济失败的外因和内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传统马克思主义否定市场则是最根本的内因。
总的来看,旧计划经济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计划理论(这种理论否定市场、主张由计划管理一切)建立的;因此,旧计划经济已经在实践中检验了传统马克思主义否定市场的理念。
从实践中看,在我国和前苏联,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在一开始并未阻碍生产力发展,而是促进了生产高速发展并创造了奇迹(特别是我国和前苏联的“一五”时期的发展速度都非常高)。但是,随着我国和前苏联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权力过于集中的严重弊端就开始逐步显露,并且经济越发达就越严重,终于把企业和国民经济给管死了。这种情况,说明旧计划经济是成于落后而败于发达的。
旧计划经济是成于落后的,它曾经取得了巨大成就,说明否定市场、由计划管理一切的理念是有优点的,这些优点主要是消除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和避免了贫富两极分化。这些优点初步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证明在公有制的基础上进行计划调节的确能够消除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从而说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是,旧计划经济最终败于发达,则说明否定市场、由计划管理一切的理念也是有缺点的,这个缺点就是会在实践中导致权力过于集中的严重弊端。这个缺点严重束缚了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难以充分发挥出来。
那么,如何看待旧计划经济的严重弊端和传统马克思主义否定市场的理念呢?对此,我国和苏联人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苏联人是因为看到旧计划经济存在严重弊端转而信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从而放弃了马克思主义,走上了改旗易帜的邪路,结果导致了亡党亡国的重大悲剧。当然,西方敌对势力的颠覆和新自由主义的影响等也是苏联亡党亡国的重要因素,但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西方敌对势力的颠覆和新自由主义的影响等之所以能在前苏联发挥重大作用,还是由于存在内因,即旧计划经济确实存在严重弊端和传统马克思主义否定市场的理念有缺点。
苏联人对马克思主义采取了教条主义的态度,他们把马克思主义看作一成不变的东西,认为马克思主义只能否定市场,不能接受市场;社会主义也只能搞计划经济,不能搞市场经济。因此,苏联人不是因为看到传统马克思主义否定市场的缺点而努力发展马克思主义,而是由于看到这个缺点而放弃了马克思主义,从而出现了信仰危机,使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了资本主义复辟,教训极为深刻,我们必须引以为鉴。
与苏联人不同。中国共产党则是因为看到了旧计划经济的严重弊端而搞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在实践中探索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的途径,努力纠正传统马克思主义否定市场的缺点,使马克思主义接受市场,从而走上了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实践证明,我们发展马克思主义,努力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完全正确的。
看到传统马克思主义否定市场是苏联东欧剧变和旧计划经济失败最根本的内因,就可以看到,否定市场的传统理念实际上已经在实践中失败了。
苏联东欧剧变和旧计划经济的失败,标志着否定市场的传统理念在实践中的失败,说明马克思主义否定市场是没有出路的,其教训极为深刻。
四、由计划管理一切难以搞好社会主义
否定市场、由计划管理一切的传统理念在实践中的失败,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分析其失败的原因,我们可以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即成也计划败也计划)来形容。
“成也计划”,是说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指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又称为“旧计划经济”)的实践中,否定市场、由计划管理一切的传统理念能够消除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集中力量办大事和避免贫富两极分化,曾经促使计划经济快速发展,取得过巨大成就。
“败也计划”,是说否定市场、由计划管理一切的传统理念在实践中导致了权利过于集中这一新的严重弊端。实践证明,权利过于集中、计划管的过多过死,会把企业和国民经济管死,严重地束缚了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难以充分发挥出来。
由于否定市场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权利过于集中这一新的严重弊端,因此,旧计划经济虽然在实践中成功地消除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和避免了贫富两极分化,但最后仍然失败了。
旧计划经济的失败,标志着否定市场的传统理念在实践中的失败。分析这种失败,需要看到两点:(1)否定市场、由计划管理一切的传统理念在实践中初步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成功地消除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和避免了贫富两极分化),曾经取得过巨大成就。(2)否定市场、由计划管理一切的传统理念之所以在实践中最终失败,基本的原因,是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实践中出现了权利过于集中这一新的严重弊端。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来说,认识到权利过于集中是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实践中出现的“新的”严重弊端,是至关重要的。正是由于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出现了这一“新的”严重弊端,决定了我们需要把否定市场的马克思主义转变为永久接受市场的马克思主义。
我们之所以说权利过于集中是“新的”严重弊端,是因为这个弊端是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实践中新出现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没有预料到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在资本主义时代,他们没有亲自参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因此,他们只看到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严重危害,但是却没有看到由计划管理一切所带来的新的严重危害。这种情况,决定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考虑的是通过由计划管理一切来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严重弊端(这一点在旧计划经济的实践中已经实现了),但是他们没有预料到由计划管理一切会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中造成新的严重弊端,也没有看到权利过于集中所产生的新的严重危害。
马克思和恩格斯受当时所处时代的限制,没有亲眼没有看到由计划管理一切所带来的新的严重危害,是有情可原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苛求马克思和恩格斯。
由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预料到由计划管理一切会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中造成新的严重弊端,因此解决这个新问题的任务就落到了我们的肩上。解决这个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预料到新问题,要求我们需要根据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实践,对主张否定市场、由计划管理一切的传统理念进行深刻反思,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与市场的关系。
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与市场的关系,首先要看到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中,否定市场的传统理念造成权利过于集中的严重弊端并导致了传统计划经济的失败,说明了以下几点:
第一,否定市场、由计划管理一切难以搞好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传统计划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否定市场、由计划管理一切,虽然具有能够消除周期性经济危机、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和避免贫富两极分化的优点,但由于存在权利过于集中的缺点,会把企业和国民经济管死,使社会主义经济失去活力,仍然是搞不好社会主义的。
第二,否定市场、由计划管理一切难以战胜资本主义。
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来看,否定市场、由计划管理一切能不能战胜资本主义呢?不能。前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和旧计划经济在全世界的失败,已经在实践中证明由计划管理一切不仅难以搞好社会主义,同时也是难以战胜资本主义的。也就是说,由于旧计划经济已经在实践中失败了,因此靠这样的体制是不能战胜资本主义的。
旧计划经济在消除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和避免了贫富两极分化的情况下仍然难以战胜资本主义,证明否定市场的传统理念在实践中不能战胜资本主义,难以完成把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
第三,要搞好社会主义和战胜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能够消除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集中力量办大事和避免贫富两极分化虽然是必要的,但仅有这三个优点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引入市场来克服权利过于集中的弊端。
能够消除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集中力量办大事和避免贫富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先进的地方;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只要消除了经济危机和贫富两极分化,使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就可以搞好社会主义并战胜资本主义,但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实际情况要复杂的多。
前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和和旧计划经济在全世界的失败,说明如果由计划把企业和国民经济管死了,那么,即使能够消除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集中力量办大事和避免了贫富两极分化,也是不足以搞好社会主义的,同时也难以战胜资本主义。因此,要搞好社会主义和战胜资本主义,能够消除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集中力量办大事和避免贫富两极分化虽然是必要的,但仅有这三个优点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克服权利过于集中的弊端,即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第四,马克思主义否定市场是没有出路的,必须真正接受市场。
五、把暂时接受市场转变为永久接受市场
那么,马克思主义怎样才能真正接受市场呢?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有“永久”接受市场才能真正接受市场,而“暂时”接受市场则难以真正接受市场。
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情况来看,所谓“暂时”接受市场,就是仅仅在社会主义社会接受市场但是却不在共产主义社会接受市场。由于暂时接受市场不承认共产主义能够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因此它不能突破消灭商品、由计划管理一切的原点,难以真正把否定市场的马克思主义转变为接受市场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永久”接受市场,就是既承认社会主义能够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也承认共产主义能够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由于永久接受市场承认共产主义能够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因此它突破了消灭商品、由计划管理一切的原点,使马克思主义真正地接受了市场,从而能够把否定市场的马克思主义真正转变为接受市场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接受市场,之所以会有“暂时”接受市场和“永久”接受市场之分,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完成从否定市场到接受市场的重大转变难以一蹴而就,需要在实践中和理论上进行长期的艰难探索,有一个从“暂时”接受市场到“永久”接受市场的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
六、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把共产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马克思主义永久接受市场之所以意味着把共产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者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因此,仅仅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还难以将否定市场的马克思主义转变为接受市场的马克思主义,只有把共产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才能将否定市场的马克思主义转变为接受市场的马克思主义。
拿我国的改革开放来说,我国改革开放的主旨,是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不过,虽然改革开放已经几十年了,但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情况来看,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仍是有疑问的。
这种疑问就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暂时的还是永久的?与此相关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共产主义能不能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对这两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我们能否真的突破消灭商品、由计划管理一切的原点,即能否真正把否定市场的马克思主义转变为接受市场的马克思主义。
如果共产主义不能与市场经济相结合,那就意味着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向共产主义发展的时候,最终还是要向消灭商品、由计划管理一切的方向发展。这种情况,决定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仅仅是暂时的,同时也说明马克思主义仍然否定市场,并没有真正发展。
七、“超前论”和“初级阶段论”的贡献与不足
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过程中产生的,它认为只有在公有制的基础上通过计划调节才能消除经济危机。这个基本原理是正确的。不过,在如何实现这个基本原理的问题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具体设想是消灭商品、由计划管理一切。曾经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普遍实行的旧计划经济,试图按照马、恩由计划管理一切的设想去实践,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出现了权力过于集中的严重弊端,由此产生了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的客观需要。
那么,应当如何看待旧计划经济的弊端和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呢?对此,在我国比较流行的观点是“超前论”和“初级阶段论”。
“超前论”认为,由计划管理一切适合于经济发达(全社会的直接社会化大生产)的状况,而不适合于经济落后的状况;旧计划经济之所以失败,是由于我国和前苏联是“东方落后国家”,不具备由计划管理一切的条件。也就是说,旧计划经济失败的原因,是在生产力尚不发达、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搞了由计划管理一切,即“超前”了。
由于超前论把旧计划经济的失败归咎于“落后”,由此这种观点认为我们之所以要通过改革开放来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因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分析“超前论”和“初级阶段论”,首先要肯定其重大功绩。
在“超前论”和“初级阶段论”中,马克思主义以“初级阶段”的名义接受了市场并认为社会主义能够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这样就使我们能够打破旧计划经济,在实践中探索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的发展道路,从而使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
不过,在“超前论”和“初级阶段论”中,马克思主义对市场的承认是临时的,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也是暂时的,这是两者的不足之处。之所以存在这种不足之处,是因为这两种观点只承认社会主义能够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但是却不承认共产主义也能够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由于“超前论”和“初级阶段论”不承认共产主义也能够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因此按照这两种观点,我国现在所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会类似于斯大林所主张的那种以两种公有制并存为前提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只是暂时的东西(斯大林只是暂时地利用商品,商品就像在马克思主义这个“旅店”里暂时居住的“旅客”,最终会被马克思主义赶出来。不过,斯大林认为商品生产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而不会导致资本主义,是有重要意义的),以后向共产主义发展,还是要向着消灭市场经济、由计划管理一切的方向发展。
显然,如果不承认共产主义能够与市场经济相结合,那就意味着仍然把消灭商品、由计划管理一切当作共产主义的重要特征,也就是意味着我们在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时候,其实仍然是在为最终消灭商品、由计划管理一切而奋斗。
这种情况,说明在“超前论”和“初级阶段论”中,马克思主义虽然暂时接受了市场,但最终还是会退回到消灭商品、由计划管理一切的原点;也就是绕了一圈,又回到了出发的地方。
由此可见,要使马克思主义获得真正的发展,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突破消灭商品、由计划管理一切的原点,为此,仅仅承认社会主义能够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是不够的,还需要承认共产主义也能够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八、旧计划经济是成于落后而败于发达的
1、“超前论”对旧计划经济的看法不符合实际
“超前论”认为由计划管理一切适合于经济发达(全社会的直接社会化大生产)的状况,而不适合于经济落后的状况;旧计划经济之所以失败,是由于我国和前苏联是“东方落后国家”,不具备由计划管理一切的条件。这种看法不符合实际情况。我们在旧计划经济中看到的实际情况恰好相反: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适合于经济落后的状况,而不适合于经济发达的状况;也就是说,旧计划经济是成于落后而败于发达的。正是这一点,决定了由计划管理一切不利于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在全社会的直接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也是如此。
认真分析旧计划经济的发展史,可以看到,在我国和前苏联,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在一开始并未阻碍生产力发展,而是促进了生产高速发展并创造了奇迹;以后,随着我国和前苏联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权力过于集中的严重弊端就开始显露,并且经济越发达就越严重,终于把企业和国民经济给管死了。这种情况,说明旧计划经济是成于落后而败于发达的。
2、旧计划经济成于落后败于发达的原因
旧计划经济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它仍然在较长时期内促进经济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它之所以能够成于落后,是因为消除了周期性经济危机(这是长期因素)、大规模基本建设的拉动和新企业多(这两点是短期因素)。而旧计划经济败于发达的根本原因,则是权力过于集中,计划管得过多过死;这一点集中表现在企业没有自主权,成了上级“拨一拨、动一动的算盘珠”,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特别是严重阻碍着老企业的发展。
在旧计划经济中,权力过于集中的严重弊端从一开始就存在,不过,这个弊端在开始时并未造成严重后果,只是到后来才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的原因,是在开始时新企业多,而后来则是老企业多。在新企业多的时候,权力过于集中的弊端尚不明显;而当经济发展到老企业多的时候,权力过于集中的严重弊端就充分暴露出来了。
新企业的情况与老企业是大不相同的。老企业的生产设备陈旧,产品落后,亟需进行升级换代。与此相反,新企业则设备新、技术先进,不需要更新改造。因此,权力过于集中束缚企业活力、阻碍企业技术进步的严重弊端,只有在老企业的身上才能充分表现出来。这就决定了在新企业多于老企业的时候,权力过于集中的严重弊端尚难以充分暴露,暂时没有造成严重后果。
老企业是以往投资的载体和结晶,老企业越多,说明社会积累起来的财富越多,也就是意味着经济越发达。从企业发展的角度看,由于老企业能够利用原有的基础设施和人才进行更新改造,改造老企业比建设同等规模的新企业不仅花钱少、而且速度也快得多;因此在正常情况下,国民经济应该因为老企业越多而发展的越快,技术也越先进。但是,旧计划经济的情况正好相反,是老企业越多发展的越慢、技术也越落后。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企业没有自主权,甚至连盖一个厕所的权力都没有,企业办什么事都得向上级打报告,而上级的审批又拖沓迟缓,故此老企业难以及时地进行技术改造和扩大再生产,致使老企业设备陈旧发展缓慢。正是老企业技术落后发展缓慢,拖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后腿,使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越来越慢。老企业如此,新企业也好不到哪里去。由于没有自主权,新企业同样无法及时进行技术改造和扩大再生产,只能风光几年,很快就步老企业的后尘,也成为设备落后发展缓慢的老企业。这种情况,使旧计划经济出现了经济越发展老企业就越多,而老企业越多技术就越落后、经济发展速度也就越慢的怪现象,由此决定了权力过于集中使旧计划经济败于发达。
3、由计划管理一切不利于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
旧计划经济败于发达,说明了由计划管理一切不利于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也就是说,并不是经济越发达就越能够为由计划管理一切创造条件,而是相反,经济越发达,由计划管理一切就越不利于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因此,我们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属于永久性的制度安排,以后向共产主义发展,不是向消灭市场经济的方向发展,而是向着不断完善公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共产主义也必须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九、马克思主义需要永久地接受市场
马克思主义真正接受市场,是指突破消灭商品、由计划管理一切的原点,使马克思主义“永久”地接受市场,其含义是:(1)计划与市场永久性地相结合。(2)把市场融入全民所有制经济,建立全民所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3)把市场融入共产主义社会。只有把市场融入了共产主义社会,我们才能真正突破消灭商品、由计划管理一切的原点,才算马克思主义永久接受了市场。
十、把计划调节的基本原理与实现原理的具体方式区别开来
需要强调,突破消灭商品、由计划管理一切的原点,是指突破某种具体的计划调节方式,而不是否定马克思主义的计划调节原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公有制和计划调节,只有坚持这两条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因此,我们是在坚持这两个基本原理的前提下把市场融入马克思主义。不过,我们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计划理论时,必须把计划调节的基本原理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计划调节的具体设想区别开来。要看到计划调节的原理虽然只有一个,但实现这个原理的具体方式则可以是多样的,决不能只有一种。
马克思主义是主张计划调节的,它认为资本主义私有经济由市场配置资源必然会出现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是没有前途的;出路就是走社会主义道路,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实行计划调节,使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那么,如何实行计划调节呢?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具体设想是消灭商品、由计划管理一切(注意,消灭商品、由计划管理一切是“具体设想”,并不是基本原理)。
但是,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马克思主义的计划调节原理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计划调节的具体设想混为一谈,没有把两者区别开来。这种似是而非的“混为一谈”在国内外有很大影响,搞得马克思主义很被动:
第一,这种“混为一谈”严重影响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在我国,“超前论”和“初级阶段论”之所以不承认共产主义能够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们把马恩消灭商品、由计划管理一切的具体设想当成了基本原理,担心否定这个具体设想就背离了马克思主义。
第二,这种“混为一谈”为敌对势力提供了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口实。长期以来,世界上所有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人,都把计划调节的基本原理与其具体方式混为一谈,他们认为旧计划经济是唯一的计划调节方式,旧计划经济有弊端,说明计划调节的基本原理也是错的,从而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全盘否定计划和马克思主义。这些人见不得“计划”两个字,认为谁要一谈“计划”就是搞旧计划经济那一套,因此凡是“计划”都批判、都否定;这是完全错误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当代,周期性经济危机仍然是阻碍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巨大障碍,证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化大生产必须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同时,旧计划经济暴露了权力过于集中的严重弊端,又说明马克思和恩格斯由计划管理一切的具体设想存在缺点。
我们把计划调节的基本原理与实现这个原理的具体方式区别开来,看到实践证明计划调节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只是计划管理的具体方式有缺点,认识到这一点是极为重要的。计划调节原理是正确的,决定了我们必须通过计划调节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避免经济危机的严重危害;而由计划管理一切的具体方式有缺点,则决定了我们必须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探索新的计划调节方式。
还要看到,“国家干预”和“政府作用”不能等同于计划。因为,计划是“国家干预”,但“国家干预”却既可以是计划的,又可以是市场的。例如,我国之所以出现严重的生产过剩,既与企业在市场的调节下一哄而上有关,又与一些地方政府盲目支持企业扩张有关,这种由市场指挥的国家干预,其实属于市场调节的范畴,与计划是无关的。因此,“国家干预”、“政府作用”和“看得见的手”这三个术语不能代替“计划”这个词。
十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应按双主角规则运行
把市场融入马克思主义,必须处理好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处理好这种关系需要把计划和市场都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角。
1、计划无须管理一切
旧计划经济之所以由计划管理一切,是为了消除经济危机;那么,消除经济危机是不是必须由计划管理一切呢?不是的。
经济危机又叫生产过剩危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防止大规模的生产过剩。生产过剩包括商品过剩和生产能力过剩,由于只有出现了严重过剩的生产能力才能生产出大量的积压商品,因此防止商品过剩没有必要直接控制商品日常的生产和交换,只要合理安排主要产品的生产能力就行了:(1)因为只有首先出现了严重过剩的生产能力然后才能生产出大量的积压商品,所以如果生产能力与市场需求是平衡的(生产能力与市场需求平衡,是一个关键性的假设条件),那么企业日常的生产和销售由市场调节是不会出现商品过剩的;这就决定了国家只调控生产能力就能够防止生产过剩,决定了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可以让市场去调节。(2)防止严重的生产过剩也没有必要把所有产品的生产能力都管起来,国家只需调控主要产品的生产能力就行了。主要产品的品种不多,但在商品零售额中所占的比重却很大;把主要产品的生产能力控制住了就不会出现严重的生产过剩。在这个前提下,其它大量一般产品的生产能力由市场调节不会出大乱子。
2、把市场决定与计划决定结合起来
我国在改革中需要克服三大弊端(权力过于集中、经济危机和两极分化),为此就应当把市场和计划都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角:(1)市场调节成为主角是为了克服旧计划经济权力过于集中的弊端。(2)计划调节也成为主角则是为了克服经济危机和两极分化的弊端。
市场调节和计划调节都是主角,意味着要把市场决定与计划决定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市场和计划都可以决定一些事情,但都不能决定一切。就像在人类的繁殖过程中,男人和女人都是主角,两者都可以决定某些东西,但都不能决定一切一样。
我们看到,双主角规则中的计划,已经不是旧计划经济式的计划了,而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计划;我们根据实践发展的需要探索新的计划调节方式,说明计划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发展。
双主角规则运行的基本条件,是维护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并把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此外,发展公有制也是消除两极分化的必要条件。
十二、公有制经济能够成为市场经济
公有制能不能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这是需要由实践来回答的问题。从我国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的实践来看,我国的公有制在经过长期艰难曲折的改革之后,现在已经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了。
拿国有经济来说,现在,我们的国有企业都是商品生产者,它们在经济上自负盈亏(即国家对企业的债务负有限责任,不再大包大揽),拥有自主权,积极参与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并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2003年,我国有6家中央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到2017年进入世界500强的国有企业(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已经达到一百余家。其中,部分国有企业已经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了(如中国铁路总公司)。
国有企业参与的商品交换和市场竞争,包含着国有经济内部即国有企业之间的商品交换和市场竞争。国有企业之间的商品交换和市场竞争,是同一所有者内部的商品交换和市场竞争,它建立在国有企业自负盈亏的基础上,实质上是以国家所有制为基础的新型市场经济。要看到,同一所有者内部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在世界上是广泛存在的,这就是跨国公司的内部市场(同一跨国公司内部的不同子公司之间的商品交换);西方学者提出的“内部化理论”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也承认并研究了跨国公司的内部市场。
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关系的角度看,我们能够建立以国有制为基础的新型市场经济,说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可以结合的。今后,只要我们巩固和不断发展以国家所有制为基础的新型市场经济,就可以利用商品货币关系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而不会导致走向资本主义。
当年,马克思和恩格斯之所以主张消灭商品货币,是因为他们认为保留商品货币关系会瓦解公有制(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以商品货币促进原始公有制解体为例来证明这一点)。我们对这个问题需要重新认识。本文认为,对于商品货币与公有制的关系,应当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看。从这样的角度看,商品货币与公有制的关系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着的。
在原始社会,人类处于落后的石器时代,低下的生产力使个人无法进行生产活动,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同大自然作斗争,这种情况决定了原始社会实行的是公有制。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人类先后进入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生产工具的进步使个人有能力进行生产活动,同时生产也适宜由个人和家庭来进行,于是私有制就应运而生了。所以,从根本上说,原始公有制的瓦解是由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其实,在原始社会末期,不仅商品货币关系在向着私有制的方向发展,而且自然经济也在向着私有制的方向发展。由于当时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因此原始公有制向私有制的转化,就主要表现为自然经济从原始公有制经济转化为私有经济,商品货币只是在原始公有制的瓦解过程中起了辅助作用罢了。
现在的情况完全不同了。现在,人类从事的是社会化大生产,由于适合社会化大生产需要的所有制形式是公有制,因此人类社会出现了私有制向公有制转化的新的历史趋势。在这样的历史潮流中,商品经济也必然会从私有经济向公有经济转化,从而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当然,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化是艰难曲折的,有时会出现反复,但是,社会主义最终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却是不可逆转的。我们认定能够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的信心就在这里。
十三、共产主义能够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把市场融入马克思主义意味着共产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把按需分配与市场竞争联系起来。那么,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能不能与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相联系呢?回答是肯定的。当然,我们不能亲眼目睹共产主义的实现,但温故知新,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古今各种按需分配的特点,来对未来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做合理的推断。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用平均主义大锅饭的眼光去看待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这种流行观点认为在按需分配条件下不存在经济利益上的差别,没有优胜劣汰,并且能够满足人们无限的需求;因此,这种观点把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作为按需分配的前提条件。这是值得商榷的。
如果我们认真研究一下,就可以看到,按需分配并不神秘,它是一种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并且适应性很强的分配制度,能够适应自然经济和市场经济中的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
按需分配始于原始社会,它是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分配方式。原始社会解体后,按需分配并没有消失,它只是失去了统治地位,仍在一定范围内以各种形式存在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中。
关于原始社会的分配,流行观点认为是“平均分配”。这种观点用小私有者的平均主义眼光看待原始社会的分配,不符合原始社会的实际情况(男女老幼都获得同等数量的消费品是不可能的)。其实,更符合原始社会实际情况的应该是“按需分配”,即根据男女老幼不同的实际需要进行分配。拿食物的分配来说,青壮年男女的饭量大,又是主要的劳动力,他(她)们分配到的食物必然会多一些;而老人和小孩的饭量小,只是辅助的劳动力,因此老幼分配到的食物自然要少一些。只有按需分配,让青壮年男女获得较多的食物,他(她)们才有体力去承担采集和狩猎的重任,原始社会才能存在和发展。当然,这是在产品十分匮乏的条件下实行的按需分配。
原始社会的按需分配,是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那时,原始人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在人与动物以及不同的人群之间存在激烈的生存斗争,生活没有保障,原始人只有付出极大的努力才能生存下去。
在当代,人类社会的主要分配方式是按资分配和按劳分配,但按需分配仍在一定范围以多种形式存在。例如,政府兴办的公益事业和民间组织的慈善活动,是按需分配的;此外,老百姓的家庭也是按需分配的。
认真观察,可以看到,老百姓的家庭实行的就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并且这种按需分配不是旱涝保收、无忧无虑的,而是与家庭的经济效益和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相联系的。这样说有着充分的事实依据。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在各种分配方式中,只有按需分配能够对老百姓的家庭生活做出正确的解释,而按资分配、按劳分配和平均分配都不能说明老百姓家庭生活的实际情况。可以说,从古至今,老百姓过的都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日子。
在当代,老百姓的家庭虽然生活在市场经济中,但也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其中,“各尽所能”,表现在丈夫和妻子负责挣钱并承担主要的家务劳动,未成年的儿女上学读书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而“按需分配”,则表现在夫妻挣来的钱在家庭内部按照每个人的实际需要进行分配,用于满足四口之家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求。
老百姓家庭的按需分配,是与其经济效益(即挣钱多少)相联系的;挣得钱多,能够用于按需分配的东西就多,家庭的生活就幸福;挣的钱少,能够用于按需分配的东西就少,家庭的生活就困难。因此,老百姓过日子必须“量入为出”。“量入为出”表明老百姓家庭的按需分配是与其经济效益相联系的。
这些事实说明,按需分配不是大锅饭和平均主义,而是能够与竞争和经济效益相联系、能够允许各单位存在利益上的差别。
显然,既然原始社会以及古今老百姓家庭的按需分配能够与各个单位的经济效益和优胜劣汰的生存环境相联系,那么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按需分配也一定允许存在利益上的差别,一定能够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相联系。同时,原始社会和古今老百姓的家庭实行按需分配,说明按需分配能够适应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可以在不同的程度上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共产主义是能够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
共产主义能够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意味着我们突破了消灭商品、由计划管理一切的原点,使马克思主义永久地接受了市场。
十四、我们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市场经济
谈到这里,可以看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所要达到的目标,应当是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市场经济”。
1、把改革的重心转移到克服三大弊端上来
经过几十年的改革,我国已经废除了旧计划经济;同时,我国结束了暂时的商品短缺的卖方市场时期,进入了长期的商品过剩的买方市场时期,生产过剩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严重障碍;此外,现在的贫富差距也很大;因此,我们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危机和两极分化的严重威胁。在这种条件下,我们需要把改革的重心,从克服权力过于集中这一个弊端转移到克服三个弊端(权力过于集中、经济危机和两极分化)上来。
经济危机和两极分化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的主要障碍,说明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仅仅废除旧计划经济是不够的,还需要克服经济危机和两极分化这两个弊端。因为,如果存在经济危机和两极分化,怎么能说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成功的呢?所以,只有消除三大弊端,才能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成功地结合起来。显然,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远比一些人想象的艰难,不是简单地引入市场就可以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认识到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需要克服三大弊端,就可以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法存在缺陷,需要加上“有计划”三个字,改为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市场经济”。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提法中加上“有计划”三个字,是必要的。实践证明,对于计划,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如何搞的问题;同时,放弃计划,会被新自由主义钻空子,也难以把马克思主义与市场社会主义区别开来。只有加上“有计划”三个字,我们才能理直气壮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公有制经济才能迎来新的发展高潮。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法存在缺陷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概念的主要缺点,是只关注通过引入市场克服旧计划经济的弊端,但是却忽视了通过探索新的计划调节方式克服经济危机的弊端;因此,这个概念过于突出市场而否定了计划。从对待西方市场经济的角度看,这个概念只强调向西方市场经济学习,忽视了西方市场经济的严重弊端。由于这个概念只提出了克服旧计划经济严重弊端的任务,没有提出克服西方市场经济严重弊端的任务,所以难以引导我国解决克服三大弊端的问题,已经不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了。
3、“社会主义有计划市场经济”的概念包含克服三大弊端的内容
我们之所以应该使用“社会主义有计划市场经济”的概念,是因为在这个概念中包含着克服三大弊端的内容。其中,“社会主义”讲的是通过发展公有制来克服两极分化的弊端,“有计划”讲的是通过计划调节来克服经济危机的弊端,“市场”讲的是通过市场调节来克服旧计划经济权力过于集中的弊端。因此,这个概念能够对改革的任务和目标进行全面的概括,适应新的形势。
4、“社会主义有计划市场经济”可以通向共产主义
要看到,我们把共产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并不是在共产主义社会放弃计划,而是指共产主义经济也必须按照计划和市场都是主角的规则去运行;因此,共产主义经济同样是有计划的市场经济,即“共产主义有计划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经济和共产主义经济都是“有计划市场经济”,说明我们可以通过社会主义有计划市场经济走向共产主义。
十五、共产主义可以有不同的实现形式
通过改革开放,我们已经认识到社会主义可以有不同的实现形式,在世界上可以有不同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现在,当我们认识到共产主义能够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时候,就可以看到,共产主义也可以有不同的实现形式,在世界上也可以出现不同的共产主义发展道路。
十六、叫响“共产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口号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口号一直在激励我们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确实是功不可没的。不过,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方面看,“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口号没有触及深层次的问题,难以突破消灭商品、由计划管理一切的原点,不能真正把否定市场的马克思主义转变为接受市场的马克思主义。因此,我们需要提出“共产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口号,以便进一步解放思想,突破消灭商品、由计划管理一切的原点,使马克思主义永久接受市场。
在马克思主义永久接受市场以后,马克思主义与市场的关系,就从“超前论”和“初级阶段论”中的“主人”与“客人”的关系(主人与客人不是一家人。主人虽然欢迎客人来家里做客,但客人只能在主人家暂住,最后还是要离开的),变成了“夫妻”关系,真正成了一家人,永远也不分离了。
版权所有:重庆西促文化交流中心 渝ICP备13007947号-2 联系地址:重庆2488号信箱 联系方式:hexiexibu168@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