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扬抗战精神 坚定信念不懈奋斗托起中国梦 史俊廷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在日本帝国主义大举入侵,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首先举起团结抗日的旗帜,伸张民族大义,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中国人民开始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革命战争。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提出和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在毛泽东思想成熟的基础上,达到全党的高度团结统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终于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的彻底胜利,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在那硝烟弥漫,腥风血雨的年代,抗击侵略,救亡图存成为中华各族人民的共同意愿。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战中的中流砥柱。抗日战争的爆发,改变了中国的阶级关系,那时,在国内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政治力量。
一种力量是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他们受害最深,是坚决抗日的,是中国抗日的主力军。民族资产阶级以及地主阶级中的许多人,特别是由地主阶级中分化出来的开明绅士,他们也站在抗日的一边。因此,全国的抗日力量是及其广泛的。代表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武装,则是全国人民抗日力量的领导者和中心支柱。
另一种力量是少数投靠日本帝国主义的汉奸卖国贼,他们是亲日派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忠实走狗,是中华民族的败类。还有一支力量是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它们是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它们一方面在全国人民普遍要求抗日的压力下,当日寇的侵略行动已经直接危害着它们的政权和经济利益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抗战积极性。另一方面,它们对日本帝国主义又抱有幻想,并多次与日本侵略进行谈判,以便在有利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条件下对日妥协投降。
根据以上的国内政治形势,为了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中国共产党坚决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为发动全民族抗战,倡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巨大努力。1937年7月8日,中共中央发布了《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号召“全国同胞,政府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抗击日寇的侵略!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进攻!”7月15日,中共中央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交付国民党中央,提出了发动全民族抗战,实现民主政治和改善人民生活三项基本要求,并重申了共产党的“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取消红军明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等四项保证。经过几次谈判,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将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并设总指挥部。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正式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9月23日,蒋介石发表了实际上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至此,国共两党重新实现合作,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国共两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分歧和斗争集中地表现为两党坚持截然不同的两条抗战指导路线。国民党代表着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和英美帝国主义的利益去抗日,目的是打败日寇后,继续维护他们的统治,所以主张片面抗战,就是坚持国民党统一党专政,拒绝一切有利于抗战的改革,不给人民以抗日民主自由权利,不允许改善工农大众的生活,实行单纯的政府和军队的抗战。而共产党是代表中华民族的利益去抗日,目的是赶走日寇后,建设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因而主张全面抗战路线,就是在全国进行必要的政治经济改革,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给人民以充分的抗日民主自由权利,改善人民生活,充分发动、组织和武装民众抗战,让抗日战争成为真正的人民战争。
由于国共两党既合作又实行两条不同的抗战指导路线,抗战开始不久,中国就形成互为依存又相对独立的两个战场,即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的敌后解放区战场。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抗战初期,国民党政府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性,曾先后进行平津、淞沪、晋北战役以及徐州、武汉保卫战等,取得了忻口、台儿庄等战役的胜利,但局部战役的胜利未能改变国民党整个战场的被动局面。由于坚持片面的抗战路线和单纯的防御的作战方针,国民党正面战场上的100多万军队,在几十万日军的攻击下节节败退。自1937年7月到1938年10月,国民党政府从北平、天津、上海、广州、武汉,一直退到大西南,半壁河山沦于敌手。日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沉重的灾难。仅南京一地,日军司令松中石根和第六师团长谷寿夫指挥日军屠杀了三十余万中国军民,造成了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
在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迅速开辟了广大敌后解放区战场,有力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进攻。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115师一部在平型关附近伏击敌人,首战告捷,歼灭日军板垣师团第21旅团一部一千余人,击毁汽车百余辆。平型关大捷是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取得第一次大胜利,它彻底粉碎了“日本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振奋了全国军民的胜利信心,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太原失守后,华北战场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宣告结束,以共产党八路军为主体的游击战逐步进入主体地位。115师以五台山为中心开辟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刘伯承、邓小平率129师,在太原沦陷之后,转入晋东南地区,创建了太行、太岳根据地。1937年底,1938年初先后打退敌人六路、五路围攻,打开了晋东南的抗战局面。120师在贺龙等同志的率领下,挺进管涔山区,建立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并率部北进,开辟了大青山根据地。1938年4月,新四军也挺进苏南敌后,沿长江两岸东进,开辟了华中抗日根据地。山东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发动了武装起义,开创了山东根据地。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战场,打开了抗战的局面。抗战初期的第一年,八路军对敌作战一千五百多次,消灭日伪军五万余人,牵制敌兵力三十万以上,对于阻击敌人的战略进攻,促进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作出了巨大贡献。
1938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武汉后,抗日战争转入相持阶段。日本侵略者停止了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进攻,对国民党军队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逐步将主力转向对付敌后抗日力量。国民党内,以汪精卫为代表的亲日派公开投降日本;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美派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1939年1月,国民党的五中全会制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政策。会后大选舆论、加紧反共摩擦、在陕西、山西、山东、河北、湖南等地连续制造了血腥惨案。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团结抗战的方针,努力维持团结抗战的局面,并及时提出共产党的任务是要坚决打击卖国的汪精卫和一切投降活动,对国民党的无理进攻必须坚决反击。中共中央在为纪念抗战两周年发表的时局宣言中提出提出了“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三大政治口号。之后,毛泽东主席又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自卫原则。
在党的领导下,八路军坚决贯彻自卫原则,击退了国民党的反共高潮。在反击国民党反共逆流的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人民与62%的侵华日军和全部伪军的进攻展开了英勇斗争,解放区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1940年8月20日至12月5日,八路军总部在华北领导军民进行了“百团大战”,总计进行大小战斗1824次,毙伤日伪军25800余人,拔掉日伪据点2993个。百团大战给日本侵略者沉重打击,进一步坚定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威望。1940年底,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人民抗日武装发展到50多万人,抗日根据地拥有九千多万人口,发展成广大的敌后战场。各抗日根据地,在党的建设、政权建设、军事建设、经济建设和群众工作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积极地巩固解放区,并战胜了严重的困难。1941年6月,德国发动侵苏战争,同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寇为把中国变成它扩大侵略战争的“后方基地”,集中日、伪军主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根据地反复进行残酷“扫荡”,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妄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人民革命力量。另外,国民党调集70万大军,对陕甘宁边区和其它抗日民主根据地进行包围和经济封锁。由于日、伪、顽的进攻,加以华北各地连续几年的自然灾害,1941年至1943年秋,解放区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
为了战胜困难,坚持敌后抗战,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先后提出并实行了著名的“十大政策”,即对敌斗争、精兵简政、统一领导、拥政爱民、发展生产、整顿作风、审查干部、时事教育、建立“三三制”的政权、减租减息。这些政策的贯彻实施,为战胜严重的困难、巩固解放区奠定了基础。
为了肃清遵义会议以来王明“左”倾和“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影响,解决抗战后党内70多万新党员中的不良思想作风,利用敌后抗战相对稳定的环境,进行了著名的延安整风运动。
在整风的同时,为了克服严重的物质困难,党领导解放区军民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党中央于1939年在延安召开生产动员大会,毛泽东主席发出“自己动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的号召,大生产运动便轰轰烈烈地开始了。在领导大生产运动期间,毛泽东主席写了《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等文章,系统地阐述了大生产运动的基本方针政策,确定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解放区经济工作和政府工作的总方针。
在党的正确方针指导下,陕甘宁边区部队、机关、学校和广大劳动群众的大生产搞得热火朝天。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以及许多中央领导人都以身作则,带头参加垦荒、积肥、纺线等生产劳动,给边区人民以极大的鼓舞。1943年,做到了粮食全部自给。1944年,做到了全部经费、物质自给,粮食不仅有余,而且开始向边区政府上缴粮食。昔日的野狼成群的荒原,变成了到处是庄家,遍地是牛羊的“陕北江南”。党的整风运动和解放区的大生产运动成为党在思想上和物质上立于不败之地的两个中心环节。
在抗日战争即将胜利的形势下,为进一步团结党和全国人民,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争取光明的中国命运,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延安召开。“七大”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以后民主革命时期最重要的一次大会,是一个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它总结了中国民主革命20多年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制定了正确的纲领和政策,克服了党内的错误思想,使全党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团结和统一,为抗战的最后胜利和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党的“七大”以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继续胜利发展。1945年5月2日苏军攻占柏林。5月8日,德国宣布投降。日本侵略者陷于严重的孤立困境。从1945年5月开始,八路军、新四军和解放区军民对日寇发动了大规模的攻势。1945年7月26日,中英美三国政府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无条件投降。在苏、英、美的打击下,在解放区军民的全面反攻下,日寇迅速土崩瓦解。8月14日,日本政府照会苏、美、英、中四国,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从此,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胜利结束。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中国人民的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和胜利,不仅直接支援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并且有力地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胜利。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经验证明:中国人民要战胜强大的日本帝国主义,必须建立共产党领导的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必须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必须要有以马列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必须坚持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制定正确的路线和方针政策。
抗战八年,使人民的革命力量空前强大,共产党的威望空前提高。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得到成熟和发展,并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经过严峻的战争考验,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丰富经验的,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强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并在战斗的洗礼中铸就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坚强意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品格;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办事原则;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的高尚情操;实事求是,民主团结,顾全大局,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思想。这些,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我们更加怀念那些为国捐躯的开国将士,是他们用鲜血、用汗水、用宝贵的生命换来了华夏大地的光辉灿烂。为了维护世界和平,捍卫祖国的领土完整,我们伟大的中华儿女要大力弘扬抗战精神,坚定信念,不懈奋斗,在强国、强军、富民的复兴道路上共筑繁荣富强的中国梦。
让我们站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所创造的历史起点上,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两个100年目标。”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起点?一方面,经过30多年的积累,改革发展成就巨大。经济社会发展基本局面长期趋好,国内市场潜力巨大,社会生产力基础雄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人力资源丰富,生产要素综合优势明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另一方面,改革发展的任务艰巨。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存在且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产能相对过剩的矛盾有所加剧,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和创造力不足的问题并存,金融领域存在的潜在风险,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仍然突出,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问题引人关注。
这种种迹象表明,实现中国梦,现在到了一个关节点上。只有义无反顾、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展现出未来的是一片新前景、新天地;如若畏首畏尾、迟疑不决、坐失良机,带来的将是千古遗憾。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
为此,必须认真贯彻并坚决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八项要求;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这是根据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根据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根据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提出来的。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这是根据邓小平同志所深刻阐述的社会主义本质提出来的,也是人民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期待,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幸福安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实现中国梦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和根本保障。没有一个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难以实现国泰民安。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坚强领导,四分五裂,一盘散沙,只能是一事无成。”可以说八项基本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体现了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体现了执政党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更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所以大力弘扬抗战精神,坚定不移贯彻八项基本要求,坚定信念,不懈奋斗,复兴中华的中国梦定能变为现实。
史俊廷 男,1942年11月出生,山西黎城人。高级讲师。中共党员。1962年毕业于山西省师范学院外语系。现任黎城党校副校长。长治市第九届政协委员。黎城县第五届政协委员。黎城县第十届、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先后撰写论文和调查报告100余篇,有72篇在省、市报刊、杂志上登载,其中《将竞争机制引入干部、人事领域的思考》、《论人的素质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等37篇论文获省、市科研成果奖。1986—1996年先后参与了《马克思哲学原理讲话》、《新视野》、《中国历史人物大辞典》、《党的基本路线讲话》、《中国名人与治国》、《新编政治经济学》、《现代企业管理概论》、《现代市场经济学》等书的编写工作,并担任了副主编。1996年撰写的《论人的素质与社会主义现代化》、97年撰写的《谈中国古代经济管理的精华》等论文分别载入《世界学术文库》(当代文化卷)第一集和《世界学术文库》(华人卷)第二集。2000年3月撰写的论文《论职业技术教育的问题与对策》在世界科联系统的中文国际论文交流中被评为国际优秀论文。1988年至今从事山西省委党校函授大专班的教学工作,先后主讲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党建理论》、《邓小平理论》、《财政金融学》、《商业经济管理》等课程,为黎城县培养了近500余名党政领导干部和管理人才。1995——1997年在黎城县广播电台、电视台举办理论讲座64期,撰写广播讲座稿80多万字,深受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好评。曾连续14年被评为县、市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1989—1998年,连续9年被评为省、市函授教育先进工作者和理论教育先进工作者。事迹被收编入《中国优秀专门人才事略大典》、《中国大文化英才会典》、《中华人物辞海》当代卷,《中国高级专业干部实绩大典》、《中国教育专家与教育人才》一卷、《中国人才库》等辞书。
版权所有:重庆西促文化交流中心 渝ICP备13007947号-2 联系地址:重庆2488号信箱 联系方式:hexiexibu168@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