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查看

创新崛起的机遇 ——关于发展“生物粉体工程”新兴产业的战略思路 姜锡朋 陈 江 姜 涛



QQ图片20191108202738.png




编者按:项目定位、产品定位如同人生定位一样重要。人生短暂,光阴紧迫,智力资本、资金资本来之不易,选准一个顶目往往能成就一生,选错一个项目往往终身懊悔。


强化生物资源精细利用的“生物粉体工程”产业高效、优质、低耗、短流程、零废弃、无污染,是关系到人民健康、农业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工程,它的产业链很“长”,涉及面很“广”,投入少效能效益很“高”,产业系统和产业体系很“大”,产品系列型谱很“全”,它的优势是任何一项产业难以比拟的。从宏观高观分析,这个产业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消除我国二元结构社会城乡差异和工农差别的需要;是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的需要;是创新驱动、内生增长,振兴实体经济、民族产业和根基产业的需要;是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臻创业、广就业、扩内需、惠民生的需要;是替代和接续高消耗、高污染、产能过剩产业和资源枯竭城市发展的需要;是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沿海城市支援内陆地区县域经济共同发展的需要;也是体现和谐社会民主、科学、公平、正义的需要;更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的需要。“生物粉体工程”产业化发展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生物粉体工程”产业化发展规划

 

第一步,奠基阶段 强化工程开发能力(中试和生产型试验)建设。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创建“工程开发”平台——具有创新主体地位、主导“政经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企业实体——“生物粉体工程技术中心(有限责任公司)”。用精干的人力、较少的物力、财力和较高的效率来破解从实验室到工业化生产之间的难题——创新突破产业化、市场化的关键技术、核心装备和示范生产线,进行可靠性考验,确保“生物粉体(微粉)”产品的加工质量。创建产品和产业标准,通过自主创新和工程开发,夯实产业基础,形成强大的后发优势。

谋远功收近效:利用中试和生产型试验设备的富裕能力承接“生物体(微粉)”来料加工业务,实训锻炼人才;优化的中试设备和工艺技术,可以为小微型微粉生产企业作出示范,并为急需创业的企业提供配套的过渡性的生产技术和设备;专利是制胜的法宝,标准是称雄的天条。


第二步,做强阶段 建设创新中心与制造中心合一的“产业化示范基地和装备制造业”。 设备装备是创新的孕育母体和载体,是产业的核心和基础。

在示范生产线有效实践的基础上,以“智”招商引资,集成和整合地区配套企业,组成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配套协作企业的升级提质增效,构建“生物粉体工程”产品和产业系统,为广大城乡市场,特别是中西部生物资源优势地区和小城镇建设,提供各种类型和规格(中型、小型和小微型)的“生物粉体(微粉)”制备技术、设备、装备和生产线,全价值链开发、全产业链控制,从“田头到嘴边”全面确保“生物粉体(微粉)”质量安全、形成产业体系的核心和基础,掌控核心竞争力和市场主动权、话语权,争取效益最大化。


第三步,做大阶段 创新“生物粉体工程”产业体系,形成集团化总部经济。总部经济是国际分工的高端环节,知识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强、集聚带动作用大,对所在城市GDP的增长和税收量贡献多,是城市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世界各国一流城市无不经历了从“制造基地”到“总部基地”的转型。

加快产业链建设步伐,实现三大产业全面协同、无缝链接和整体联动, 技术转移、产业复制,大区设点、全国布局,低成本、轻资产扩张,向集团化总部经济发展。尽力减少中间环节,让利于民;创新商业模式,构建现代生产型和消费型服务体系,形成遍布全国、分布于三大产业中的生产系统、价值营销和技术营销网络。全面体现和谐社会“包容性创新”的理念:创造者体现了价值、创业者收获了实效、种养者增加了收入、劳动者获得了尊严、消费者得到了实惠。




QQ图片20191111140726.png



发展“生物粉体工程”产业的优势


充分发掘和利用本地区智力、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的存量资源,又好又省又快地发展内生型战略性新兴产业。

1.常州市秉承“GDP重要,创新更重要”的理念,已列入“中国城市综合创新力五十强”,位列“中国最具创新绩效城市”。全力以赴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非常重视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常州已和许多科研院所和高校进行了“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企所共赢”的有效合作,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常州有责任、有条件、有基础,在“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中,抓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先行先试,三创三先(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加快传统产业调整、升级的步伐,为“创新驱动、内生增长”国家战略探索规律、积累经验,提供示范,为新型城镇化、县域经济繁荣发展,提供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的支撑,走出一条体现时代特征、符合常州实际的,异质发展的现代化之路,为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2.中医药本草文化资源 中医药是我国优秀的文化资源、重要的卫生资源、有潜力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孟河医派”和“太虚医术”是我市独有的,不可复制的最重要资源。

溧阳既是长寿之乡,又是中草药之乡,溧阳民间医学素负盛名,自古就是“太虚医术”的发源地。民间运用中草药防病治病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发掘,传承中医药宝库方面有丰富的经验。溧阳“中草药沙龙”在发掘的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创新,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弘扬。将芦荟和仙人掌应用于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已经是一种创新,为“健康养殖”夯实了理论基础,引入“生物粉体技术”更是多学科的珠联璧合。

发源于常武地区的“孟河医派”,是当今中国最具活力的中医流派、已有三百年的历史,底蕴深厚。民间普遍认同中医药的简便廉验、有服用中药和保健食品的习惯。豁区内有四家(常州、武进、金坛和溧阳)综合性中医院,并与省内中医药院校有临床合作关系。有生产经营700余种中药、中药饮片的江苏省优产品的全国50家重点饮片厂之一。

这些都是“经科教医联动、政产学研结合”系统创新、推广应用“中药饮片微粉”,接田野地气,强化生物资源利用的新兴产业产业化发展非常有利的条件。



15731808945869108.png




3.人才和技术优势。

⑴ 种子人才 创新型国家建设志愿者——民间草根中、老年科技人员,已经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地筚路蓝缕地开拓、心智勤勉地创造十年之久,力能所及完成了大量产业化前期工作:

① 软课题研究 对“生物粉体工程”产业“要不要做”、“怎么做”和“从哪儿做”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系统研究,涉及产业的内涵和外延、价值和意义、优点和优势、特点和显著特征、产业的社会责任和任务、阶段性目标、技术路线、商业模式、实施步骤和优先顺序、工程开发平台建设,以及工艺和设备创新项目的具体方案等等,业已编写出30多篇软课题研究报告;

② 编制了以“好省快”为特色的产业化发展战略和规划,以及产业化可行性分析报告;

③ 在艰苦困难和粉体工程技术实践环境中,锤炼种子人才,谋生存、求产业化发展。

⑵全市人民对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具有紧迫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众多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奉献精神强的老科技工作者,以及哲学和社会科学工作者。

⑶ 本地有大批高水平的优秀科技人才资源。高校和科教城的高校研究院;生产粉体单元设备的企业技术人员;还有一大批高素质的产业工人。

⑷ 常州周边的科技资源。宁沪杭地区有与工业粉体和生物粉体学科交叉(食品及食品添加剂、中药、保健食品、医药、饲料添加剂、农药和兽药、化妆品等)相关的高校、科研院所、学会(“生物粉体”属於“颗粒学”学科,江苏省颗粒学会挂靠在南京理工大学)协会和企业。

⑸ 常州经济发达,陆海空交通便捷。具领先全国优势的职业技术教育。

⑹ 渠道优势。民间草根科技人员长期积累的遍布于苏锡常、沪宁杭、长三角和全国的高层次社团人脉渠道: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学会、协会、校友会、研究会和研究中心、科技类和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以及新闻媒体等等。

4. 强化本地区有限生物资源的精细利用

常州地处工农业基础较发达的长三角中心地区,有宽广的平原圩区和丘陵山区,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气候四季分明,光热充足,雨水充沛,适宜植物、动物生长,有比较丰富的农林牧副渔生物资源,常见的裸子、被子植物门所属植物有1000余种,分属100多科。

⑴ 果蔬品种众多。大宗产品的有桃、梨、无花果(微粉精细利用市场广阔)、枇杷和葡萄等。

⑵ 中药资源丰富。已发现1000多个品种可入药,其中金银花、紫苏、荆芥、半夏、苍术、垂盆草、鱼腥草等植物类药912种,动物类药92种,矿物类药11种。有239种被国家和省定为大宗重点品种药,其中茅山苍术、兰陵(万绥)半夏、孟城荆芥为全国著名药材。受惠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溧阳拥有878种中草药资源(植物药830种,动物药38种、矿物药10种)。

⑶ 常州还是全国重要的产茶区和国家级茶叶良种繁育场,茅山青峰、水西翠柏、南山寿眉、竹箦碧螺春等茶名闻全国,畅销国内外。

5. 配套和协作优势。虽然长三角经济发展受资源、能源和环境方面的制约,但常州和周边地区具有发展集约型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经济繁荣,科教资源雄厚,工程技术力量强大,制造业发达、门类齐全;具有技术集成、制造工艺研究、检测试验和精密设备加工协作配套等方面的优势;能够以先进技术和装备支撑、引领内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6.有雄厚的智力、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的存量资源,有待深度挖掘、有效利用,彰显高度。

 


QQ图片20191108102638.png




转型升级、异质发展的意见


城市主政领导和相关部门要有前瞻性思维,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深入民间底层,问政于民、问计于民,了解意见和建议的具体情况,听取“生物粉体(微粉)”和“生物粉体工程”及其产业化相关情况的详细介绍和全面汇报(有PPT演示文稿);加强对“生物粉体工程”及其产业化的调查研究,组织进行质询、论证、评估、产业化可行性研究等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方面的工作,并纳入“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规划中,争取国家层面的支持,积极组织实施;

营造适合创新的良好环境。人才是根本,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生机和活力。遴选更高层次、更高水平、高素质的领军人物和职业经理人。

发挥种子人才及其软课题研究成果的作用,有利于产业化顺利起步,并具有确定的开局优势。

构建吸引优秀人才到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和具有创新主体地位的企业里去的体制、机制。充分激励工作在创新第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开发、利用老年人才资源,充分发挥老科技工作者“传帮带”和指导、点拨、把关等作用,具有投入少、收效快的优点。组织“老中青”三结合创新团队,在“政经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实践中,培养和锻炼青年技术人员,弥补当前人才培养能力偏低、实践能力较差的缺憾。日益老龄化的中国,急待最有效地发掘、开发利用潜力丰富的老年人才资源。

充分发挥市场无形之手配置要素资源的作用,动员社会各方面潜力巨大的智力、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存量资源,向“生物粉体工程”产业化输送正能量;

强化政府有形之手主导、引导、指导、组织协调和桥梁纽带作用。向需要转方式、调结构、优化升级,和高消耗、高污染、产能过剩的企业和企业集团,介绍和推荐“生物粉体工程”产业和产业化的优势,及其强劲的替代、接续作用,引导社会存量资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移。

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该给予“生物粉体工程”产业化发展以同等的国民待遇和优惠政策。

“生物粉体工程”产业化共性技术和关键装备创新项目,在申请专利保护的同时,争取国家和地方创新基金、“产学研”合作基金和产业化基金的支持;

组成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强化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政经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的组织协调工作:包括高校、科研院所、学会、协会、协作配套的企业等等。探索“产学研用”互利共赢,充分发挥重大存量仪器仪表和科学实验手段的效用,以及在工程实践和创新项目的试验研究课题中,培养研究生的新模式;同时,促进协作配套企业的转型升级。

社会管理创新:引导社会组织和公益创投战略转型,“三业(公益事业-新兴产业-社会企业)一体化”社会创业和影响力投资创新发展模式。

生物粉体工程”产业体系内涵具有很大公益性,可以为“公益创投”和“社会企业”完成使命——运用商业手段,实现社会目标——满足社会需要、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员工发展、建立社会资本、推动可持续发展,而有策略地创业兴建企业,提供具有“授之于渔”造血机制的技术、装备和产业支撑,在强化生物资源精细利用领域创业,创造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同时,遍布全国城乡的“生物粉体工程”产业体系领域里的“社会企业”, 可以通过不断获取收入,实现财务自由、一方面为慈善公益事业解决社会问题(扶贫、就业、医疗和养老等等)源源不断地提供财务保障;另一方面也为“社会企业”自身扩大再生产、持续实现社会目标积累发展资金。孵化“生物粉体工程”类型的“社会企业”前景无限光明。


生物粉体工程”的发展策略


1. 强化科技先导型的“生物粉体工程”产业体系“科研、生产、示范和孵化”四大功能,最终目标是向市场提供高效、优质、低耗、安全的好技术、好设备和好产品。为适应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对替代接续型新兴产业的强劲需求,统筹全局构建三大产业全面协同、无缝链接、整体联动的产业体系总部经济集团。根据需要和可能,做好可行性分析研究,实施技术转移、大区设点、全国布局、低成本轻资产扩张战略和策略;引领大批相关产业的升级发展。

2. 联合重组(收购兼并)、资源汇集和社会存量资源的充分利用,低成本轻资产扩张,提高行业集中度,最大限度地提升产业效率、经济效益、承担社会责任。

3. 为各类人才和团队营造茁壮成长的创新土壤。与具有“文史哲”优势的211工程和985工程的综合性大学“产学研”全面深度合作,共建新型的自主创新的专业设计研究院(含博士后工作站):实践出人才,人才促发展。

4. 弘扬中华文化、承担社会责任:为国解忧、为民造福,民主、科学、公平、正义;规范化、信息化对冲和削减风险,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掌控市场话语权。

5. 践行“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的理念和宗旨。人文兴业、人文兴企。以人为本,弘扬中华民族的“家”文化,建成幸福企业和学习型组织,激发员工和志愿者内在的正能量和智慧,凝心聚力,攻坚克难,不断开拓新兴产业体系的新天地。

6.从“制造基地”到“总部基地”的转型,建设“生物粉体工程”产业体系集团化经济总部基地:立足常州、放眼全国,利在当代、功在千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产业强国建功立业。



QQ图片20191108102712.png





作者简介


姜锡朋:上海市人,毕业于山东工学院(今山东大学),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期工作在铁道装备制造生产第一线。九三学社原常州市委委员、常州老科协原理事,现为江苏省颗粒学会常务理事。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参与世纪之交破壁粉碎技术开发和“生物粉体”概念的形成,长期坚持推动“生物粉体工程”产业化发展的“软课题研究”工作。参与清华大学等单位“生物粉体”产学研工相关作,2004年获教育部科技成果鉴定证书;2010年应邀在中国颗粒学会召开的会议担任分时会议主席,作“连国计系民生的生物粉体和生物粉体工程”的大会专题报告。

陈江:江苏海安人,大专学历,中共党员,农艺师,溧阳市农村经济研究会会员,曾任乡镇长。1991年获国家农业部“长期坚持农牧渔业技术推广工作”荣誉证书;现为“溧阳芦荟仙人掌应用研究会(简称:芦仙会)”理事长。

姜涛: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长期工作在动力装备制造企业。高级工程师、江苏省颗粒学会理事。2006~2008年在浙江清华长三角发展研究院及长兴粉体及新材料工程中心,承担超细粉体科研、工程项目设计和实施等工作。2011年起,应邀参加高校(清华大学等)粉体工程和振动应用工程的科研、基地试验和工程开发项目等工作。









a17afe8862a843ca822e5e171c31eae8_tplv-obj.jpg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重庆西促文化交流中心    渝ICP备13007947号-2
联系地址:重庆2488号信箱
联系方式:hexiexibu16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