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丰富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学珍
个人简历
李学珍,男,汉族,1954年1月生,辽宁朝阳人。1974年参军,197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参加工作,高级中医内科医师,教授。少年学医壮从戎,于2002年初,白手起家创建聚丰富硒生物科技。
中国科学家论坛理事会副理事长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企业管理创新研究所兼职副所长,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企业管理创新研究所硒与健康产业中心主任,《富硒食用菌粉》国家标准制定人,生物态硒发明人,富硒食用菌专利权人,国家中医内科高级中医师,聚丰富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学珍先生与苏琪先生历时十余年,成功研发了安全高效、独一无二的生物态硒微量元素(发明专利号ZL200710077877.0),现在全身心致力于将其发明专利推向社会,造福社会。公司研发的生物态硒富硒食用菌粉原料,以及生物态硒系列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与世界空白,历时五年获得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保健食品批准文号(国食健字G20160071)。
李学珍先生和苏琪先生于2013年协助中国食品发酵研究院和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共同完成了“富硒食用菌粉”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为全面普及推广科学补硒工作做出了应有的奉献。
生物态硒让人类更健康
硒,不单单是一种化学元素,其对人类健康有着其他元素无法替代的作用。研究表明,缺硒会直接引发人类40多种疾病,间接引发400多种疾病的发生,例如白内障、心血管病、肝病、糖尿病、癌症等等。鉴于硒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1973年,各国科学家齐聚在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总部,一致认为,每天定量补硒,对人类的健康必不可少。这次会议上,世界卫生组织向全球宣布:硒是人和动物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微量元素。
硒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中国,约有上亿人因为缺硒而引发各种疾病,中国也成为了世界上缺硒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有资料显示,人体中血硒的含量标准值为0.10mg/kg,低于此值就会发生缺硒症。而中国有29%地区人均含硒量在0.02mg/kg以下,定为极度缺硒地区,有43%的地区人体含硒值在0.03-0.04mg/kg之间,为缺硒地区,换而言之,中国有72%的地区共15个省区受到缺硒的威胁。联合国组织(FAO/WHO/IEA)制定了人体日常膳食供给量中应有400微克硒,而北京市民人均每日硒摄入量仅为60微克。东北大部分地区人均每日硒摄入量仅有10微克,是心脏病、克山病、大骨节病的高发区。因此,每天摄入适量的微量元素硒,可以降低某些主流危机人类健康的疾病及癌症发病的几率。
人类应该如何补硒
中国营养学会曾于1998年10月修订的“每日膳食营养素供给量”已将硒列为15种每日膳食营养素之一,提出一个成年人每天对硒的适宜摄入量是50-250微克。普通面粉、大麦、鱼、虾、海藻、动物肝、动物肾、大蒜、葱头、芦笋、胡萝卜等都含有硒。需要指出的是,食物中含硒量高,并不等于人对其吸收就高,一般而言,人类对有机硒的利用率较高,可以达到70%以上,因此正确的补硒方式是,多吃强化补充有机硒的食品,多吃水果蔬菜等富含维生素A、C、E的食品促进硒的吸收。
辅助于食补,如何提高对硒的摄入量,众多科学家也投入到对硒的提取及开发中。生物态硒便是一种研究的结晶:植物提取,两次生物转化,99%以上纯天然有机硒。就象农民种粮食,先将无机硒发酵制成富硒有机肥,然后施用此种富硒有机肥,种植一种特殊植物,收割、粉碎,再经过一道道工序,制成成品——生物态硒。利用这种方法制备出来的天然有机硒,不含无机硒,无污染、无毒副作用,人体吸收利用率高,适宜人体长期食用。
硒研发领域,生物态硒发明人、中国管理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管理科学院企业管理创新研究所兼职副所长李学珍先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生物态硒第一人
李学珍先生与苏琪先生历时十余年,成功研发了安全高效、独一无二的生物态硒微量元素(发明专利号ZL200710077877.0),研发的生物态硒富硒食用菌粉原料,以及生物态硒系列产品聚丰胶囊、聚丰片,填补了国内空白与世界空白,历时五年获得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保健食品批准文号(国食健字G20160071)。十多年来,生物态硒系列产品为众多消费者带来了健康。
李学珍先生和苏琪先生于2013年协助中国食品发酵研究院和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共同完成了“富硒食用菌粉”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为全面普及推广科学补硒工作做出了应有的奉献。李学珍先生与农科院苏琪老先生历时十余年,不仅研发成功了安全高效、独一无二的生物态硒微量元素富硒平菇粉(发明专利ZL200710077877.0)——当前世界上最好的硒源,是中植8号的升级版;而且其生物态硒富硒系列产品除使用了最好的硒源外,其独特的配料沙棘粉更是其他同类产品不具备的。
李学珍先生被任命为中国科学家论坛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企业管理创新研究所硒与健康产业发展中心主任。
合影照片
荣誉资质
版权所有:重庆西促文化交流中心 渝ICP备13007947号-2 联系地址:重庆2488号信箱 联系方式:hexiexibu168@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