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场经济要认清杠杆与支点的平衡关系 郝恒
郝 恒 职务:民警,性别:男,民族:汉, 1978年2月生,籍贯:河南省淅川县,政治面貌:党员,毕业于北京军医学院。
主要简历:1995年12月入伍,在二炮工程部队服役,于1998年7月份通过全军统考,就读于北京军医学院检验系,2001年7月毕业后在二炮下属医院从事临床检验工作。2007年12月转业至淅川公安局,先后从事信访、国土资源调查执法、城区110、社区警务、看守所多种工作。
主要作品:在工作中注重理论研究,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基层生活实践,经过不断的理论学习和理论沉淀,形成以“社会自然史”为基础概念的理论平台,撰写的社会学论文《社会自然史》被收入国内各种大型理论文集中,受到各方面重视,起到了广泛的借鉴和交流作用。
什么是市场经济?如何发展?衡量的标准是什么?
我认为工业化主导的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一种杠杆经济。
从哲学辩证的观点看,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变动的,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时间早,外资进入中国,具有技术、管理、信息的优势,在参与市场竞争中能早预测、早行动,能快速利用丰富手段把自身利益最大化,这种快速利用丰富手段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能力即是杠杆。而国人的市场行为相对于外资的快速高效就是相对静止的支点,支点静止性越强越利于杠杆效率的发挥,外资来中国淘金具有极大优势。
参与市场经济竞争的主体之间的能力差距越大,胜负立分,竞争不可能充分,市场竞争公平性的边际效应越差,追求竞争的快速性显然更是错误;参与市场经济竞争的主体之间的能力差距越小,市场竞争越充分,市场竞争公平性的边际效应体现的越好,才可以适当利用金融杠杆提高竞争的时效性。可见,掌握经济杠杆的主导权绝对是国家层面的战略。因此,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要有长期性的打算,注重长远,不可贪恋一时利益,这是国家战略。
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新生事物越来越多,我们以前只知道市场经济有银行、工业公司、贸易企业、个体工商,而现在股票、债券、期货等经济形态出现在我们面前,你不参与其中,你会发现你落伍了,你参与进去,你看不清、想不透,你的思维会陷入利益与陷阱的矛盾纠葛之中。甚至许多知名的经济高端人士也评论说,股票、债券、期货、汇率走势难以预测,现有的经济理论只能预测百分之三十。而经济发展必须在预知范围内一步一个脚印去实行,否则是危险的。想想看,我们付出了劳动,付出了资源的代价,如果这样还不能肯定我们经济发展模式的有效性,以模棱两可的语言来描述经济发展的未来前景,那么我们的经济体系一定是危险的,我们首先要勇于承认这一点。
做正确的事比正确做事更重要。
人类的劳动是有目的的社会实践,事物的发展运动是相对的,要有一个参照物,有了参照物,我们才能对事物的发展运动进行对比、评价,人类的一切社会实践活动更是如此。作为人类重要的社会实践——发展经济,不可预测是说不过去的,不可预测是因为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失去了参照物,我们的经济活动不能以社会大多数成员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走向了不可预测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在保持我国政治主权独立、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不受损害的前提下,通过改革开放提高生产力,满足人民的需要。这也就是改革开放的标准和参照物。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我们才能有效判断、评价我们经济发展的行为。
因此开放不仅仅是放开,改革也不是喜新厌旧,“摸着石头过河”要有参照物规定方位和基本策略。
我们知道,在改革开放的初期,银行贷款是很谨慎的,钱很值钱,货币作为国家信用是宝贵的,因为大家清楚江山是用革命先行者们的鲜血换来的,资源是国家信用的基础,浪费就是最大的犯罪!国家清楚地知道发展要靠工业,提高劳动生产力才是实实在在的,印钞票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现在众多经济学家都有共识,我们当前的货币超发太多了,经济发展不理性的根源在于在经济发展活动中过度依赖金融杠杆。
为什么?
工业化主导的市场经济本身就是杠杆经济,只要技术提高,机器先进,很容易生产出满足众多人需要的产品。传统金融只要为实业服务就算完成任务了,为实业与需求牵线搭桥,发挥工业对于社会发展的杠杆作用即可,金融只是工具。金融衍生品的发展把杠杆加在金融本身上,我们知道金融的作用是发现价值,而价值的核心是需求,金融衍生品就是把人们个体的需求无限放大,在市场经济法制环境不完善的前提下,这种经济模式对中国是祸还是福哪?以个体需求为主导引领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是社会个体需要遵循更高的社会公共道德标准,这样个体需求与社会整体才可平衡。请问,我们的教育水平跟上了吗?我们的法制环境跟上了吗?
总之,谁能引领人们需求的潮流,谁就能在金融杠杆的市场里如鱼得水。对于外资而言,始终维持与中国的工业技术差距,乃至维持社会发展水平与中国的差距,在国际分工中占据顶端,从而为外资利用中国金融杠杆市场谋取最大利益提供静止的完美支点是必然的。外资的两面性暴露无遗,满足个人的奢饰品需要,只要你有钱就能买得到,涉及国家安全的高科技,你出多少钱也不会卖给你的。中国成了外资的提款机不是?依靠过多的金融杠杆来发展经济是不是搬石头砸自己脚?可见,我们对金融杠杆的内涵认识的并不深刻。外资利用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就能获得丰厚回报,就不会轻易提供更先进的技术给我们,并且会攫取我们的资源来阻碍我们的创新与发展,从而造成我们社会和经济不断失血的后果。
因此,依赖金融杠杆的经济发展容易导致个体需求与国家整体利益之间的极大矛盾,金融杠杆并不是主动自觉服务社会的发展。
视线转向国内,金融杠杆不是不可以用,只是在现阶段,我国的发展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中西部差距、城乡差距巨大,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发育不充分的前提下,金融杠杆作为资本利益最大化的主要手段,不可能发挥促进市场公平高效的作用,只能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使市场竞争公平高效的边际传导效应衰退,丧失社会自然结构的多元性和可持续进化能力,不断消耗社会发展的元气。社会经济的不断失血必然导致政府向市场投放更多的资源和货币来对冲,从而稳定政府对市场的主导权,但这一切总有极限。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自己的货币发行量已经是不可想象的天量,而资本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只会在虚拟经济里吆喝;发现大批的没有效率的僵尸企业在空耗着这个国家大量的资源,而我们还不敢让它们倒闭,因为它们欠银行大量的钱,并且涉及大量人员的就业。而这不正是我们现在正在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吗?
货币作为国家信用,对于个体而言,拥有国家信用是人们最大的需求和价值体现,金融杠杆把这种需求无限放大,能够使钱快速的流动无疑成为评价金融杠杆的参照物,也是金融杠杆存在的合理理由。因此,中国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两个参照物,即出现了两套标准。一个标准就是政治经济独立,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提高生产力满足人民的需求;而另一个标准就是货币的大量快速的流动,既我们一直关注的话题:GDP。依赖金融杠杆发展经济要避免产生国家货币发行权与国家不得不发行货币之间的矛盾,这是我们发展金融业的基本要求,能避免则好,不能避免则坏。以GDP为纲最先受益的是地方政府财政,只要能使货币快速流动起来就能使政府增加税收,大大缓解政府的财政支出压力,但规范政府支出,防止权力过大就成了一个问题摆在面前。
其实,国家也想使政府支出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20世纪末期的“公务员”制度改革就是这个意思,提高政府效率,控制整体支出,打造高效廉洁政府。但中国就是一个人情社会!有好处大家都有份呀!不管长远只管眼前,提高GDP,即提高货币流通速度,无论什么方法,增加税收就好,政府部门不仅不缩小,反而更加庞大,大家都有饭吃,谁也不得罪,一派和谐太平盛世景象。解决就业没有错,但政府的公共权力被异化了,机构的臃肿使得政府的许多公共权力是在绕过公务员体制运行,不仅为腐败提供了土壤,还导致政府效率低下,现在看,十几年过去了,“公务员”制度改革还是一锅夹生饭,许多地方政府机构的改革还是一放就乱,一抓就僵,陷入恶性循环不是?政府机关增加财政支出容易,缩小可就难了,这就需要GDP始终维持在高水平上运转。但是不以实业为基础的GDP发展必然导致物价的上涨。连住房、教育、医疗这些基本需求也被隐形市场化,成为货币流通的平台,成了老百姓生活支出中的大头,苦不堪言呀!如此GDP发展模式显然不符合广大老百姓根本利益。也就是说GDP的发展模式与政治经济独立,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提高生产力的发展标准产生了背道而驰的现象。说到底,金融、GDP只是经济发展的工具而已,绝不是经济发展的目的,对工具的运用要量力而行。
中国经济的矛盾成为两套发展标准打架的矛盾,把这两种标准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是个技术活,平衡很不易。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工业文明引导人们的需求,并不断满足人们的需求,想想30年前,温饱就是国人最大的满足,见面就是“吃了吗?”,缝纫机、手表、照相机、自行车、摩托车、汽车、手机、电脑,开始出现时都是稀缺产品,但只要是存在需求,工业的力量就会使其最终快速普及,这似乎是一个普遍的真理了,社会面貌飞速改变,这都是工业的力量,工业是经济发展的杠杆,而人民的需求就是工业杠杆的支点,只要人民的身体健康有活力,就会有无尽的创造活力与需求,工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人民的健康为代价,否则,失去了支点,内需从哪里来?无论工业与经济如何发展,人类生存所依赖的基本物质条件并没有改变,大自然慷慨地为人类提供食物、阳光、空气、水,并不打算向人类索取什么,只到人类自己破坏了这一切,使他们变为稀缺资源,并将这一切包装成为越来越昂贵的商品。显然,这样的经济发展不符合多数人的利益。
工业化改变着人类的一切,小小厂房,只要技术发达、机器先进,就可以大批量生产出满足众多人需要的产品,但并不是一切都应被工业化,人们发现农业最是如此。工业化肥提高了粮食产量却造成土地板结,农药减少害虫的同时却也毒害了人类自己。工业经济改变社会的诸多面貌,提供便利的同时,人类最终发现有的方面最好不要改变,不改变才是最好的,知其不可为也是一种有为!人类提高粮食产量的最好手段只能是增加耕地面积,保护土地不被污染,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才能使粮食高质量稳产,而适合人类用于耕作的土地是有限的。工业文明主导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与人类社会自始至终面临的粮食安全危机形成的鲜明对比将长期存在,粮食安全危机是工业社会的“阿基里斯之朣”,不应改变的社会存在就是社会发展的支点,食品安全就是工业化发展最重要的支点,同时也是最好的参考物之一,导致类似食品安全这样问题频发的经济发展不符合老百姓的利益。
发展经济就是辨清变与不变的问题,问清主要与次要的问题,认清杠杆与支点的问题,对不可改变的事物要有敬畏之心,不能儿戏,对需要改变的方面要充分辩证地研究,保持清醒的头脑。
版权所有:重庆西促文化交流中心 渝ICP备13007947号-2 联系地址:重庆2488号信箱 联系方式:hexiexibu168@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