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查看

用科学的思维去维护绿色的世界 林忠平



QQ图片20190618085921.png



人类需一个绿色的世界,这是我经常讲述的话语。我还强调在生命起源的过程中,绿色植物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吸收太阳能的叶绿体。为生命运动提供了能源。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地球上碳元素的循环。也为人与各种生物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氧气。

所以维护地球的绿色生态是维护人与自然良好关系最重要的事情。前面我们提到地球上的碳素循环在自然万物转化过程中,以及人类活动过程中的重要性。这里还要说明在生命运动过程中,在人和生物与外界的交流过程中还离不开水的参与、水是各种生物都离不开物质。地球表层75% 以上的面积都是海洋。有人说地球实际上是水球。这里我们强调地球上各种生命的运动都离不开水,这种非常重要的由氢和氧构成的水(H2o)也是生命内外必需有的成分。


QQ图片20190618090028.png



以上是浅谈在水的介质中,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碳素循环。这里涉及光能的捕获和水的资源的利用。这两方面都明显涉及绿色生态和植物资源的利用相关。有了绿水青山的基础,更好的利用科学知识,人类就能够在阳光下呼吸新鲜的空气,过着美好、健康的生活。还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提到健康的生活,我们先说说我们需要清新的空气。这就需要足够面积的森林和草原。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也需要足够的树林散放出无尽的氧气。所以如今许多人喜欢天然的氧吧。人们到森林中或到百花盛开的公园里,在那里多滞留一些时间,呼吸清新的自然空气。所以绿树的种植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一定要考虑的事情。休假时节到绿林多的地方也是许多人出游要做的选择。


QQ图片20190618090138.png



下面我们说到江水湖泊,与水生植物的关系。洁净的河水里也该有多样性的生物。河流两岸的水边要有芦苇等一些水生植物的生长。一些学者提出建好一种SAS水体净化系统(Solar Aquatic System)。就是在光能驱动下,水与绿色植物的协同作用下去净化水体的生态系统。SAS系统中也包含与水生植物共生的微生物。把SAS系统做在污水的排出口,利用SAS系统起到去污的作用。也是一种科学的思维和做法。

说过大气和水体的生态, 再说到土壤生态系统也是十分重要的。好的土质和适宜的含水量和通气量也是发展种植业要思考和维护好的事情。在人口剧增的情况下,人们不是住在从前的木屋里,而是生活在许多塑料制品的世界里。多种多样化工的塑料制品已经是人们离不开的。如今一些学者在关注垃圾中各种化工制品降解物的危害。特别是一些致癌的化学成分如二噁英(dioxins)、苯并芘(benzopyrene),以及多氯联苯(Polychlorodiphenyls)多来自塑料的降解物。一些有害产品的随意排放造成环境的污染。在田间一些塑料的降解物也是有害成分。如今已开始使用可降解的塑料做塑料大棚。以此避免农业产品的污染。


QQ图片20190618090155.png



从前个体农民种田用的是农家农家沤糞池里的肥料。我们在进行田间进行多种作物的种植实验是采用植物的内生菌(endophyte)做菌肥的。将特定的内生菌扩大繁殖后施入田间。取得很好的效果。研究植物的内生菌也是我们科学研究的一个目标。内生菌是植物皮层之下与植物共生的微生物。植物会给内生菌提供养分,内生菌也会协助植物从环境中吸收养分。我们细致的研究一种植物为何愿意和某种微生物共生,研究它们之间的信息沟通。植物与其内生菌取得互利互惠的结果。不同的植物和庄稼,与之共生合作的微生物是不同的。所以我们种植不同的农作物,使用的内生菌也是不同的。我们在研究内生菌的同时也关注有哪些菌类能够去降解有害化学成分,包括致癌的物质。让人类生活的环境更加美好。

我们在做海水灌溉农业研究时还做过这样的试验,普通的番茄在海滩上用海水灌溉是很难生长的。我们从盐碱滩上找到一种耐盐碱的野生物种,把它的内生菌培养起来。再把它作为菌肥施加给这种番茄。结果这种番茄就能在海水灌溉的环境下很好地生长。


QQ图片20190618090307.png



我们还有一种思路:有了物种的多样性。我们就有更多的技术和方法去引进不同的绿色生命。我们生活在多样化的和不断变化的世界里。我们要用创新的思维去开创多样化的绿色物种。以适应多样化的需求。林木、水草、鲜花、药材.....等多样化的物种。他们都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绿色生命。我们要学会以多种智慧去利用珍稀的自然资源。绿色植物不仅释放出人和动物所需的氧气,还产生了多样化的成分满足人类的多方面需求。维护这个绿色的世界的繁荣和稳定是我们维护绿色生态的职责,也是我们很乐意从事的工作。.

                            北京大学   林忠平



QQ图片20190618090333.png






logo (2).jpg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重庆西促文化交流中心    渝ICP备13007947号-2
联系地址:重庆2488号信箱
联系方式:hexiexibu16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