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查看

全睿娴:为地震公益事业倾情付出的有识之士和责任担当者



QQ图片20231017081503.png


全睿娴,湛江市汇瑞物业服务有限公司、深圳市桦瑞嘉安康生态有限公司,新地震学说研究者。全睿娴地震学说,是全睿娴女士研究发现的基于地震规律探寻和地震预测的理论和方法。其提出“板块移动”不是地震成因,是地震发生过程中一种外在表现形态。地震归纳总结有两大因素:一是外在因素,主要有表现为天体引力;重心不稳重力不平衡;二是内在因素,主要表现为: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地心吸引。

2015年10月24日,响应我国“双创”战略,旨在反映全社会科技与资本在创新时代运用主题的“第十二届中国科学家论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此次盛会上,中国著名地震新理论家专家全睿娴受邀作主题演讲,她结合自己15年地震方面观察分析研究总结出来的一些基础理论,就创新地震科学预测的思维模式、跳出传统理论的陷阱、惊醒“地震不可预测”的梦话等方面,作了深入浅出、详略得当的阐述,引起与会人员的极大关注和兴趣。

在此之前7月6日,由世界杰出企业家联合会等单位主办的中国科学家经济学家2015年会上,全睿娴女士的“独家冠名”赫然醒目,来自国务院参事室、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等机构领导、经济学家、管理学家等,围绕地震话题展开了精彩讨论并引发强烈共鸣。


QQ图片20231017081401.png


全睿娴地震学说

难看出,在地震新理论的研究和传播上,全睿娴的日程安排很多,且参与活动具有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特质;也不难分析出,全睿娴研究地震学说,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国家和社会,为了民众,为了预防地震那一幕幕悲剧的重演!

说到“地震”这个字眼儿,很多人都会竦然心惊。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玉树大地震……据统计,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即每天要发生上万次的震。由于其中绝大多数太小或太远,以至于人们感觉不到,但任谁都知道,当高震级的地震突如其来时,将会带来怎样令人难以想象的灾难!

极尽最大可能地提高地震预测水平,未雨绸缪地防御地震,这是全世界地震学界攻克的“咽喉之地”,也是全人类关注的焦点。那么,这样的目标如何才能实现?需要经得起检验的新科学、新技术、新方法的诞生和运用。

全睿娴研究总结的全新地震学说,创新了地震预测的思维模式,并用实践表明了其先进性、前沿性,为我国乃至世界的地震学术研究和应用,为造福人类,带来了一份无比珍贵的礼物。


QQ图片20231017081436.png


研究发现

一、地震成因是地震学科中的一个重大课题,目前被大家普遍认同的板块构造学说,是1965年加拿大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威尔逊首先提出“板块”概念,1968年法国人把全球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即欧亚、太平洋、美洲、印度洋、非洲和南极洲板块,这一基础理论在近50年一直左右着地震预测,可近50年过去了,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不断发展的今天,地震预测研究无论在基础理论和技术上都没有新的实质性的突破。这不得不让人质疑:

1、是地震真的不可预测?还是地震预测研究的思维模式或知识结构存在问题?

2、“板块移动”是造成地震的成因,这一基础理论是否科学是否完善?

3、地震三要素的震中范围国际标准锁定100公里以内的依据是什么?是客观科学的还是人为臆想出来的标准?

如果地震研究大多数的学者和专家不是否犯了缘木求鱼,南辕北辙的方向性错误?为什么一年又一年过去了,不管是中国还是世界各国都耗费了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地震预测研究无论在基础理论和技术上还是没有新的实质性地突破?

二、经过十五年的观察、分析、研究、总结,我发现目前地震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两大问题。

第一,地震研究的大多数专家和学者仅限于利用自己所学过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在有限的知识结构中进行研究和预测地震;

第二,世界各国的地震研究因为行政区域划分的缘故各自为政,画地为牢,极少共同交流和探讨,目前尚未建立全球性的地震预测系统。地震预测的现状类似盲人摸象,各摸各的,都对都不对;即是说局部也许是对的但相对于整体应该是错的。

三、创新思维模式,用全新的思维方法寻找地震的前兆现象和规律。

从1999年开始,我为了寻找地震的前兆现象除了看有关地震的资料,还看了不少侦探电视剧和小说,希望从中得到启发,像侦探家一样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寻找一切的可能。从天空的云彩变幻、春夏秋冬的气候,地形地貌,高山流水,河流、湖泊、大海的异常变化,到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重大事故的关注和记录;从南到北,从中国乃至世界各国,有空能听到看见的相关信息,都成为我寻找地震前兆现象和规律的依据。

2008年“5·12汶川”发生了8.0级地震,给灾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像把利剑刺在我的心间,我的心在不断地滴血,心想我们人类真是如此无知无能吗?连一个小动物都不如,小动物对灾难尚有预知能力,地震来了人就这样被埋、被砸死却毫不知晓,实在太悲哀!于是我放下工作,在照顾小孩读书的同时,日夜追踪、分析、思考、对比,终于在2008年让我不断地有所发现。


QQ图片20231017081453.png


第一发现

“板块移动”不是地震的成因,不管是传统理论中“板块构造”学,还是现在在网上流行的“构造地震”、“火山地震”、“人工地震”等等的学说,这些都不是地震产生的原因,这只不过是地震发生过程中一种大家看得见摸得着的外在表现形态,很简单的道理:试问大家,板块为什么会移动?火山为什么会喷发等等,这些都是传统的理论难以解释的,存在着不可弥补的疏漏。

地震成因是地震学科中的一个重大课题,目前被大家普遍认同的板块构造学说,近50年过去了,这一基础理论一直在左右着地震预测,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不断发展的今天,地震预测研究无论在基础理论和技术上都没有新的实质性地突破。时间和事实证明这一基础理论无论是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都无从体现,反而像一个巨大的陷阱让大多数学者和专家把现象当本质,把过程和结果当原因,在不知不觉中掉了进去并难以自拔,从而导致中国乃至世界各国的大多数专家学者在地震预测方面虽然经历几十年苦苦探索努力奋斗,耗费了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仍然无所收获毫无实质性的进展。

引起地震的因素尽管很多,但归纳总结起来只有两大因素:第一大因素是外在因素,主要有:?天体引力?重心不稳重力不平衡;第二大因素是内在因素,主要是:?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地心吸引力。在重心不稳重力不平衡或天体引力与地心吸引力不平衡时,地球通过自转公转运动来实现新的平衡,地球内部物质会加速运动形成巨大的撞击力或冲击力引起地壳尤其是重心不稳重力不平衡的薄弱区域发生晃动、振动或塌陷等,而引发地震。

断裂带、地震带的形成也不是因为板块移动互相碰撞或挤压形成的,都是因为重心不稳重力不平衡的原因而形成的,大家可以看一看地球的地形地貌图就清楚了。


QQ图片20231017081542.png


不平衡的两大因素

1、人为因素

大量地抽取消耗石油、天然气和各种各样的矿产等地下资源;建设过高过密的城市建筑群、过深过宽的水库等等,《2008年至2014年中国煤、石油、天然气产量、消耗量不完全统计数据表》显示:

附:2008年至2014年中国煤、石油、天然气产量、消耗量不完全统计数据表序号 年份 煤炭/亿吨 石油/亿吨 天然气/亿m3

1 2008年 产量 27.160 1.897 760.800消耗 14.793 3.757 778.000

2 2009年 产量 29.600 1.890 830.000消耗 15.568 3.930 874.500

3 2010年 产量 33.000 2.030 944.800消耗 17.135 4.580 1069.000

4 2011年 产量 19.560 2.040 1025.300消耗 25.510 4.760 1305.000

5 2012年 产量 36.600 2.050 1067.300消耗 18.733 4.930 1438.000

6 2013年 产量 37.000 2.090 1210.000消耗 36.100 5.010 1670.000

7 2014年 产量 38.700 2.110 1329.000消耗 35.100 5.190 1870.000

8合计 产量 221.62 14.107 7167.200消耗 162.939 32.157 9004.500

备注:以上为不完全统计数据,仅供参考,数据来源于百度搜索。

从2008年到2014年7年间,煤碳、石油、天然气消耗呈逐年递增的趋势,7年累计:煤碳产量221.62亿吨,消耗162.939亿吨;石油产量14.107亿吨,消耗量32.157亿吨;天然气产量7167.2亿m3,消耗量9004.5亿m3。

以上的数据显示:大量消耗石油、天然气、煤等地下资源,极易在地壳内部造成空洞,破坏了地壳内部原有的平衡,人为制造新的不平衡,从而诱发塌陷、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震、湖水干涸、河水断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2013年11月22日发生在平原地区吉林省松原市5.3级地震,是比较典型的人为因素占比重较高的诱发性地震案例。云南、四川、重庆等地山高陡峭,经常干旱,泥土松散,重心极其不稳,加上采矿,油气田开采点众多以及蓄水过高的三峡水库等等原因,在地心吸引力的作用下,导致该地区在地球每小时约1674公里(4.65公里/秒)高速自转的运动中,极易反反复复地发生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QQ图片20231017081422.png


2、自然因素

多少亿年来地球在运动过程中自然形成的高山流水、湖泊、大海,形成了高低不平,厚薄不均,重轻不一等地壳表面千姿百态的地形地貌,这些都是在天体引力、地心吸引力和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共同作用下自然形成的。

重心不稳重力不平衡,在地球的表面主要体现在高低差较大,厚薄对比显著,重轻悬殊的地区,比如喜马拉雅山与山脚平地之间,重轻比例差异极大,在地心吸引力的作用下,喜马拉雅山的重量远超出山脚平地的承受力,从而形成了喜马拉雅山断裂带和地震带;日本的陆地与海底平均距离在300至400米,日本居民相当在100层高的屋顶居住,在狭长的悬岩峭壁中生存,由于重心不稳,地球内部运动稍有异常,该地区的重心将发生位移极易出现晃动和震动,这就是日本地震多发的原因,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重心不稳所造成的,新疆塔里木盘地周边地区多发地震也是由于地形地貌高低差异较大、采油点的增加进一步破坏该地区原有的平衡,加快重心位移的速度,提高该区域地震发生的几率,比如我国的四川、汶川、芦山、云南的鲁甸等地,都是崇山峻岭悬崖陡峭的区域,重心极其不稳,油气田及各种矿产开采点较多,三峡水库蓄水过高等因素,进一步诱发和加大重心不稳重力不平衡,从而导致该地区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的频繁发生,依据重心不稳重力不平衡的原理,在2014年12月10日我发短信给北京的一位朋友告诉她,喜马拉雅山脚下周边的国及我国的西藏等地区是发生大地震最危险的区域,今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0级地震进一步验证我这一原理的正确性。总而言之:地震的原因是天体引力,重心不稳重力不平衡在地球公转自转运动和地心引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是外因通过内因发生作用的结果。

第二发现

地震有很多前兆现象而且大部分是有规律的,只是因各地地形地貌季节等地理条件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地震前兆现象和规律的,地震的前兆现象和规律其实就隐藏在人们司空见惯的气候变化中,尤其是异常气候的变化。

第三发现

目前地震震中预测范围的国际标准锁定在100公里以内,是不客观不科学的。

经过我十五年来的观察、分析、研究、总结发现地震发生发展的过程与台风发生发展的过程极为相似,台风在海洋中刚刚生成的时候,气象部门根据气象卫星等资料的判断作出预报,也只能预报到一定的范围,对其发生发展也只能实施时时监测,台风风力越大影响的范围越广,登陆地点也难以提前2-3天准确预报,只有在台风快登陆的时候,才可预报在哪里登陆。像台风一样,地震的发生和发展,也是时时变化,可以减弱也可以随时加强,可以有规律的往前发展也可以来个急转弯转向另一个地方发生,地震震级越高震中影响的范围越大。这就是导致地震难以捕捉和难以预测的最主要原因。

大家也许还没有忘记2013年11月9日超强台风“海燕”横扫菲律宾,上万人丧生,428万人受灾(资料来源CCTV13)。我根据台风“海燕”发生过程、发展路径及风力大小,在2013年11月9日晚上预测在南太平洋中国沿海斜对面台风的起源地附近将在7天左右发生8级地震,结果在2013年11月17日17时04分在南太平洋斯科舍海(南纬60度,西经46.4度)发生7.8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


QQ图片20231017081528.png


地震预测案例

2014年7月19日预测:十天内,在南太平洋印度尼西亚方向与汤加之间会发生7.5级左右的单次地震,或同一天或连续两天发生两次6.2级以上地震;预测结果:北京时间2014年7月21日2时32分 在千岛群岛(北纬44.7度,东经148.8度)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60公里;同一天2014年7月21日22时54分,在斐济群岛地区 (南纬19.7度,西经178.4度)发生6.9级地震,震源深度610公里。

2008年5月12日14时27分59.5秒,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造成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震中位于中国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与漩口镇交界处 、四川省省会成都市西北偏西方向79公里处。5·12汶川地震影响包括震中50公里范围内的县城和200公里范围内的大中城市。陕西、甘肃、宁夏、天津、青海、北京、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湖北、湖南、重庆、贵州、云南、内蒙古、广西、广东、海南、西藏、江苏、上海、浙江、辽宁、福建等全国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台湾地区有明显震感。

4·20雅安地震是北京时间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北纬30.3,东经103.0)发生的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公里。震中距成都约100公里。成都、重庆及陕西的宝鸡、汉中、安康等地均有较强震感。遥感器显示地震影响的范围超过6000公里; 有谁想到2014年1月9日发生在英国南部沿海的暴风雨与2014年1月30日加勒比海发生6.5级的地震有关,位于西太平洋的的美国沿海地区的暴风雨与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9级地震紧密相联。

近十五年的观察、记录诸多案例显示:地震的发生发展与台风的发生发展极为相似,地震的预测也应与台风的预测一样,在刚发生时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做预测,并要实施时时监测,震级越大,震中影响范围越大,地震预测的震中范围不可能锁定在100公里内,应尽可能在客观的科学的真实的基础上把震中范围缩小。事实证明,地震三要素之一的震中范围国际标准锁定在100公里以内是不客观不科学的,是人为臆想出来的标准。难怪世界各国地震预测几乎无一人能做到,一个世界各国努力几十年都无法达到的标准,它的存在还有意义吗?

从2008年至今我成功预测的案例,有邮件、短信、证人可以证明的已超过20次,因担心短信或电子邮件预测会被转发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多数预测是通过电话、口头交谈,预测成功的案例已记不清有多少次了,这些都可以通过对身边的员工、亲朋好友等的调查加以证实。地震并非不可预测,只是地震预测应跳出传统理论的陷阱,应该用动态的、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全新思维模式对地震实行时时监测,才能及时捕捉地震发生发展的信息,才有可能准确预测地震。事实证明,地震是可以预测的,“地震不可预测”只是一句梦话。


QQ图片20231017081514.png


第四发现

第四发现在地震前后极易发生飞机坠毁、轮船翻船沉船,火车出轨,煤矿瓦斯爆炸、渗水,火灾频发等重大灾难性事故,除了人为因素之外,还与地球磁场变化、地震等自然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衷心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探索和深入研究,以便在避灾减灾中提出宝贵意见,为减少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损失作出贡献,为国家的安全和发展献计献策。


创新预测造福社会

如果不去研究地震,她就不会耗费长达23年的时间和精力;如果不去介绍和研讨地震,她就不会那样脚步匆忙、殚精竭虑;如果不是为了让地震研究成果早日“接地气”、早日给人类带来福祉,她就不会时常放下企业经营中的诸多事务……

但,一切都没有如果。地震的研究和推广,她扛起了一份责任和担当。她也深深懂得,从此岸到彼岸,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挫折,难免遭受或大或小的风雨,但凭着坚强、勇敢、智慧一路走来的她,又何所畏惧呢?

同时,她也想借此发出自己的见解与呼吁:地震事关我们生存生活的美丽家园,事关每一个人的生命与健康,防震减灾大家都是“命运共同体”,因此,国家和政府主导层面及社会民众,理应正确对待,及时行动,规避灾难,延续安全而幸福的生活……

这就是全睿娴,一个为地震公益事业倾情付出的有识之士和责任担当者。






a17afe8862a843ca822e5e171c31eae8_tplv-obj.jpg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重庆西促文化交流中心    渝ICP备13007947号-2
联系地址:重庆2488号信箱
联系方式:hexiexibu168@163.com